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1月23日顺利闭幕。之后,上海市人民政府举行记者招待会,上海市市长龚正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龚正说,今年上海市经济增长目标定在增长5.5%左右。尽管困难挑战不少,但是上海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态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资源要素条件没有改变。有信心、有底气通过努力实现这一目标,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关键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进一步把握好工作的时、度、效,全面落实刚刚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明确的“十个聚力”。
上海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十个聚力”的背后,是上海要在制度创新等领域的改革力度进一步深化,新动能新赛道的培育力度进一步加强,人才、平台等要素的集聚能力有进一步提升……
制度引领
推进一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
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2022年,上海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在制度创新上实现突破。
其中,浦东引领区建设是一张“王牌”。龚正说,上海明确了“两特四区一中心一样板一保障”的主要任务,加快打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要枢纽。
其中,“两特”就是浦东全域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适合条件的地方实施综合保税区政策。
“四区”是指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科创中心过程中,浦东要成为核心承载区、核心区。
“一中心”就是要把浦东打造成国际消费中心。
“一样板”是指在现代化城市治理方面,浦东要做好示范。
“一保障”是指重大改革需要法治保障。
龚正说,今年上海要在浦东推进一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建设一批重大功能性平台,包括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国际油气交易和定价中心等;推动制定一批浦东新区的法规,今年将围绕绿色金融、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积极配合上海市人大开展立法工作,不断完善与支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相适应的法治保障体系。
对于临港新片区,龚正说,今年临港新片区要推进新一轮制度开放,在实施好国家出台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的同时,抓住RCEP生效的机遇,在贸易监管、金融开放等领域实行更大程度的风险压力测试。
制度创新也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关键词。截至目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已累计形成78项制度创新成果。龚正表示,2022年,示范区将继续坚持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争取育出更多“良种”播撒四方。制度创新将突出深化和集成。围绕重点难点问题攻坚突破,努力形成更多更具含金量的制度创新成果。比如,建立人才协同创新引领机制,推动人才跨区域畅通流动等。
项目依托
推动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为稳定经济发展基本盘提供有力支撑。2022年,上海将推动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根据此前规划,2022年,上海要全力落实重大项目年度投资目标,2022年市重大工程计划完成投资2000亿元以上,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加大计划新开工项目协调力度。
其中,“五大新城”作为上海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今年将实施“十大行动”,重点深化“一城一名园”建设,重点推进“一城一枢纽”。
龚正说,“五大新城”中,每个新城都要建一个三甲医院,每个新城都要有一个大学或者大学校园园区,每个新城都要有一个市级文化体育设施。要向新城倾斜,加快保障型住房的建设。每个新城环城都要打造一个生态公园带,每个新城都要有一个100公顷以上公园的绿地。
为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龚正说,上海2022年要在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上持续用力。今年将推进金山至平湖铁路线等跨省市项目,还要加快沪苏湖高铁、市域铁路嘉闵线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交通门户枢纽的功能。
为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发展,龚正说,2022年,项目建设要突出集中度和显示度。重中之重就是全力推进“水乡客厅”建设,沪苏嘉城际铁路和淀山湖岸线治理等工程也要实现开工建设。
在住房市场,龚正说,“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建设筹措47万套(间)以上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去年建设筹措了6.7万套(间),今年计划完成17.3万套(间),加起来是24万套(间)。也就是说,用两年时间完成五年任务的一半以上。
新动能提升
走出超大城市数字化转型之路
在产业发展方面,上海既要全力推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上海方案”,又要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强化新赛道布局和终端带动。
发布会上,数字化转型、新能源汽车等城市发展新动能成为高频词。
龚正表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关系上海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一年来,各领域数字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下一步,上海将聚焦技术创新、场景应用、环境优化,尽快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全面数字化转型之路。
“上海将继续下大力气提升各方的参与度、便捷度、体验度。更加注重市场化力量参与,培育更多有影响力的开放平台、龙头企业、示范园区。同时,推动数字经济、数字服务深度融入生产生活。”龚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