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GDP突破4万亿,他们为何说其他指标更关键
时间:2022-01-20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2021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大关,达到4.32万亿元,居全国城市首位,增长8.1%。

除了关注上海GDP规模创下新高,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多位专家学者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他们还更关注GDP之外的一些指标,尤其是反映质量、效率、结构、动能的指标。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后,我们的增长逻辑和之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已经不同,要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持续增长。”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权衡说。

他们更关注哪些指标?

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我关注比较多的指标是:财政/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投资/GDP,研发(R&D)在不同类型行业、企业的结构分布。”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何万篷说。

何万篷解释说,财政/GDP体现的是经济活动和治理的总体效率。固定资产投资/GDP体现的是驱动力量,表明区域增长来自于投资驱动,还是升级到了创新驱动。而R&D的结构分布,则体现区域未来动能的均衡性。

“有的城市R&D过于集中在传统科研机构,有的城市过于集中在极少数几家头部企业。上海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政府投入和企业投入、国企民企和外企的研发投入方面,都比较均衡。”何万篷说。

2021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4.1%左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12%左右。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表示,创新驱动、高质量增长要依靠市场主体,所以要看上海诞生了多少有国内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企业。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关注高端制造业增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GDP占比等指标。

2021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实现产值3255亿元、增长18.3%。上海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GDP接近12%。“几个指标都超过全国平均,说明上海已经有了新的增长点,新兴产业领先增长。”李迅雷说。

权衡则表示,要关注经济密度,包括人均GDP、亩均产出、投入产出效率、科研浓度高度等指标。在他看来,相对于总量、规模,人均、地均类的指标更能体现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过程,是资源重新配置、功能能级提升、体制机制不断深化的过程。”权衡说,这一过程会带来上海劳动生产率、资源配置效率、技术进步的提升空间。一旦实现这几方面的提升,上海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将得到空前释放,既带来增长的速度,也带来增长的质量。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减弱,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加快自主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日渐突出。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李晓超2021年5月接受采访时表示,影响经济增长有三个方面因素,第一个是劳动力,是人力资本。第二个是固定资本。第三个叫全要素生产率,或者说科技进步。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科技进步、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会越来越高。

上海经济布局正在调整

“全国未动,上海先动,稳健行动。”何万篷说,上海是全国经济稳定的压舱石,越是外部动荡、发展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上海的作用越是明显。同时,上海也是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先行先试者。

引领高质量增长的要求,上海怎么动?

“大到大科学装置的投资建设,小到对音乐剧、脱口秀等文创业态的包容鼓励。有些是顺周期的,有些是跨周期、逆周期的。”在何万篷看来,近几年上海的经济调节和布局变化很大,相继提出了强化“四大功能”、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发展“五型经济”、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国际数字之都、五个新城全面发力等。

“变化大很正常,变化不大就不是上海了。”何万篷说,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上海的这些变化,对长三角乃至全国,都将发挥重大的牵引作用。

以变应变、主动作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契合,近年来上海的主要经济指标也出现变化。2016年初,上海首次提出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指标,要求“十三五”力争保持在25%左右。

“十四五”规划中,上海一方面把主要指标从25个减少为20个,常住人口数、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5个指标不再作为主要指标。一方面新增了9个指标,占20个主要指标总数的45%。

新增指标包括: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等。显然,意在突出质量、结构和效益导向。

数据显示,2021年,同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4件左右,增长15%左右。全国这一数字为7.5件。

同时,工业经济密度稳步提高,全年产业园区地均工业产值82亿元/平方公里,同比提高7.9%;首批26个特色产业园区地均产出超过180亿元/平方公里,高于全市平均120%。

而上海制造业用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0.2%,五大高载能行业下降7.2%。

承载国家战略,引领动能转换

指标变化的背后,是谋划未来经济增长思路的变化。张军表示,进入高质量增长阶段,上海需要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经济活动。“上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