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稳最大工业城市王座,上海工业增加值首破万亿意味着什么
时间:2022-01-20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上海2021经济建设成绩单中,有这么一个数字:2021年全口径工业增加值达10738.8亿元。

这是上海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规模保持全国第一,坐稳最大工业城市王座。同时,上海工业总产值达到42014亿元,首次突破4万亿元。

工业增加值是计算GDP的一项基础性指标,反映的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也就是“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所以,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并非一定成正比关系,工业总产值高的地区不一定工业增加值就高。从基本公式可以看出,只有原材料、能源消耗等中间投入更少,增加值才能更高。

工业增加值破万亿,也标志着上海作为国际经济中心的地位进一步确立。同时,上海的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达到25.56%。这组数据意味着什么?

“说明上海正在形成产业高端化的态势,反映了它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工业增加值率体现了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反映了该地区在产业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

突破主力:高端制造、智能网联汽车和轻工

制造业是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在经历10年的低位波动之后,上海工业总产值跃上4万亿元新台阶。

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主要工业行业都实现了正增长,这其中,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轻工消费品三大行业又成为上海4万亿工业总产值的主要支撑。2021年,这三大行业合计拉动上海规上工业增长8.1个百分点。

仅以汽车行业来看,2021年,上海汽车行业产值7586亿元,可比增长21.1%,拉动规上工业4个百分点。其中整车产值4331亿元、增长35%。

汽车行业产值的增长,部分得益于特斯拉产业链的带动效应。2021年,特斯拉共交付了93.6万辆汽车。作为重要的生产基地,投产两年的上海超级工厂产能迅速攀升,贡献了484130辆的交付,占特斯拉全球交付量的51.7%。

如此大规模交付量的完成,既得益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配套支持,也带动了相关配套企业比如达亚(车身钣金件)、银轮(冷却模块)、赛亚森(汽车面板)实现高速增长。

此外,上海汽车行业产值的增长,还得益于海外需求扩张及订单转移效应,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动能发力效应。

2021年,上海出口交货值8223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汽车增长108.9%;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6056亿元,占上海全市工业40.6%,可比增长14.6%,高于面上工业4.3个百分点。这其中,新能源汽车产值1773亿元、增长1.9倍。

另外两个支撑工业总产值的行业中,高端装备行业产值7885亿元,可比增长12%,拉动规上工业2.3个百分点,其中海运市场“一箱难求”的金属集装箱制造增长226.3%,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工业机器人增长21.3%。轻工消费品行业产值5905亿元,可比增长12.3%,拉动规上工业1.8个百分点,其中配套新能源汽车、电子消费品的电池制造增长77.1%。

而在工业增加值方面,上海2021年全口径工业增加值拉动GDP2.4个百分点,占全市GDP24.8%,比去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

从具体工业大类来看,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不仅实现了超出全国平均的工业增加值增速水平,也成为上海工业增加值的主要贡献者,分别贡献了上海全市16.9%、5.1%、8.6%的工业增加值。

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制造环节在全球价值链的相对地位正在提升。制造成为创新的一部分,同时也形成了更强的增值能力。李伟表示,微笑曲线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首先改造了两头的研发、营销服务环节,使其能够获得更高附加值,目前则在改造中间的制造环节。

这也就是近期上海密切关注的“四个并存”现象之一——微笑曲线与痛苦曲线并存。随着制造业技术含量不断抬高,价值链分配的“微笑曲线”逐步被拉平,甚至反转成为“痛苦曲线”。一味迷信“微笑曲线”,就可能动摇制造业这个实体经济的根基,在经济体量、创新能力等方面陷入被动。

上海升级:锻造新型产业体系

如果从一个更长时期来看,可以发现,上海的工业增加值“十二五”始终在7600~8000亿元之间小幅波动,而“十三五”则快速增长,接连跨过8000、9000两个千亿元关口。

其中,2017年上海的工业增加值为8977.4亿元,较2016年(8045.5亿元)大幅提高11.58%。2018年(9763.5亿元)同比2017年,继续增长8.76%。2021年,上海的工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关口。

这背后,是上海近年来从传统的六个重点工业行业,逐步升级为新型产业体系的过程。

上世纪90年代,上海提出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石油化工、精品钢材、成套设备、生物医药六个重点工业行业。“6个行业在上海的经济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产业变迁,竞争力也在减弱。”李伟说。

为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十二五”初期,上海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道路,以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发展新优势。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高加工程度、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比重逐步提高,纯粹规模导向型的产业下降。比如战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