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回应市场关切:降准仍有一定空间,房地产融资等逐步回归常态
时间:2022-01-18 00:00:00来自:证券日报网字号:T  T

“2021年上半年我们没闲着,下半年也很忙,但是忙中也不乱,我们每个月都有一些动作,这些动作的目的也都很清楚,尤其是下半年,都是围绕着稳增长,同时兼顾优化结构”,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1月18日在国新办举行的2021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如是说。

刘国强表示,2021年的货币政策体现了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要求,前瞻性、稳定性、针对性、有效性、自主性进一步提升。我国主要金融指标在2020年高基数基础上继续保持有力增长,金融体系运行平稳,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2022年,央行将重点围绕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二是,保持信贷结构稳步优化;三是,保持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四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此外,央行在发布会上还就房地产市场,中期借贷便利(MLF)、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下调,我国宏观杠杆率、数字人民币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去年末社融规模增速10.3%

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央行数据显示,2021年,社会融资规模全年的增量是31.35万亿元,比上年少3.44万亿元,但是比2019年多5.68万亿元。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2021年末,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是10.3%,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与名义的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从结构上看,阮健弘表示,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贷款保持平稳。2021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本外币贷款增加20.11万亿元,与2020年基本持平,比2019年多3.36万亿元。同时,债券融资回归常态,股票融资多增较多。2021年政府债券融资是7.02万亿元,比上年少1.31万亿元,主要是上一年发行1万亿的抗疫特别国债,2021年回归常态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是3.29万亿元,比上年少1.09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24万亿元,比上年多3434亿元。此外,表外融资减少较多。2021年,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三项表外融资净减少2.67万亿元,比上年多减1.35万亿元。

阮健弘表示,2022年,央行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下一步降准空间变小

但仍有一定的空间

1月17日,央行超预期同时下调了中期借贷便利(MLF)和7天逆回购利率。

对此,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今年以来,央行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强化跨周期调节,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1月17日开展了7000亿元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和1000亿元7天期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增加流动性供给,提前对冲1月份税期高峰、政府债券加快发行、春节前现金投放等短期因素的影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MLF和公开市场逆回购中标利率,均下降了10个基点。

“此次MLF和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下降,体现了货币政策主动作为、靠前发力”,孙国峰表示,这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通过LPR传导降低企业贷款利率,促进债券利率下行,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融资需求,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稳定性,支持国债和地方债发行,稳定经济大盘,保持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

针对后期是否还有降准的空间和可能性,刘国强表示,当前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是8.4%,这个水平无论是与其他发展中经济体还是与我国历史上的存款准备金率相比都不高了,下一步进一步调整的空间变小了。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空间变小了但仍然还有一定的空间,可以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以及宏观调控的需要使用。

预计2022年宏观杠杆率

仍然会保持基本稳定

2021年,在科学有效防疫背景下,稳杠杆促增长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刘国强介绍,2021年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72.5%,比2020年末低7.7个百分点,如果按照季度看的话,已经连续5个季度杠杆率下降。

刘国强表示,影响杠杆率有分子的因素,即总债务;也有分母的因素,即国内生产总值(GDP)。从分子看,去年总债务水平总体平稳,作为分母的GDP明显扩大,增长比较快,特别是跟2020年比,GDP增速大幅加快,这对降杠杆作用非常突出。我国疫情防控得力,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发展韧性不断增强,这些因素发挥出来,GDP增长就比较快,分母大了,宏观杠杆率就下来了。

同时,刘国强表示,预计2022年宏观杠杆率仍然会保持基本稳定。当前宏观杠杆率持续下降,为未来金融体系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创造了空间。五个季度宏观杠杆率下降,为未来货币政策创造了空间,杠杆越低空间越大。从国际上看,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比较好,经济增长韧性比较足,预计今年我国经济增速仍然会快于主要的发达经济体,这样的话分母会保持比较大,也就为未来更好保持宏观杠杆率水平创造了条件。央行将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协调,立足于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好跨周期货币政策。

近期房地产销售、购地、融资等行为

已逐步回归常态

“去年下半年,恒大等个别房地产企业风险显性化,受此影响,房地产各类主体避险情绪上升,金融机构也出现了短期的应激反应。”央行金融市场司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