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1月新闻发布会,回应了当前形势判断和政策应对等问题。
2021年我国GDP达到114.4万亿元,同比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我国继续引领全球经济恢复,经济增速居主要经济体前列。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5万美元,预计超过全球人均GDP水平,进一步接近高收入经济体门槛。
当前疫情仍有反复,不同行业部门恢复进度不一。2021年外需持续强劲增长,但国内消费和投资比较低迷。2021年三季度经济加速下行的态势,在四季度得到了改善,四季度经济两年平均增速回归至5.2%的水平。但是,四季度房地产增加值继续负增长,散发疫情对消费拖累明显,当前经济运行仍有下行压力。
展望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不少压力挑战,局部散发疫情直接影响居民消费,投资增长受到一些制约,外贸进出口不确定性较大。另外,企业生产面临要素短缺等问题,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增多,市场预期和企业信心出现波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一季度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要把政策发力点适当向前移,做到早安排、早动手、早见效,以稳定的经济运行态势应对各种挑战。要抓紧出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及时研究提出振作工业运行的针对性措施,适当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袁达指出,将持续加强经济监测预测预警和政策预研储备,根据经济运行需要及时推动出台相关储备政策,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当然,我国经济持续恢复的态势没有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改变,对实现一季度平稳开局、保持全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充满信心。
“传统基建+新基建+制造业”多方扩投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四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4%,其中,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3.4、-0.5、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四季度经济运行有所好转,在于出口的持续超预期,投资依然是拖累项。
2021年我国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规模54.5万亿元,两年平均增长3.9%,增速相对低迷。其中,2021年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长4.8%,在加速上行;基建投资两年平均增速为0.3%,10月份以来稳定在0.3%的水平,呈企稳状态;房地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速为5.7%,增速虽然相对较高,但在加速下行。
房地产无疑是当前投资中最大的拖累项。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分行业GDP核算结果,四季度房地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较三季度下行幅度继续扩大1.3个百分点。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季度增加值负增长的现象比较罕见,显示四季度房地产业仍在加快下行。
基建投资也弱于预期,尽管2021年地方专项债规模高达3.65万亿元。不过,在地方加快资金使用和项目开工作用下,2021年12月投资由降转升,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连续两个月出现回升。
国家发改委投资所体制政策室主任吴亚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22年经济下行压力总体上比较大,既有供给侧的挤压,如上游大宗商品涨价挤压中下游企业利润和供应链短缺的制约,也不排除疫情散发对消费恢复的制约,同时商业房地产投资也存在下行可能。2022年拓展投资空间、扩大投资需求,如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补短板、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就显得非常重要。
国家发改委对于2022年积极扩大投资做出系列部署,包括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扎实推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着力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带动作用、进一步促进社会投资等。
其中,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包括推进交通、能源、水利、农业、环保、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抓好城市管道改造和建设,统筹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加强“一老一小”、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民生领域建设。
扩大制造业投资方面,2022年将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优化升级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行业节能降碳改造,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推动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等。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从我国发展阶段看,扩大有效投资有潜力、有空间,也有动力。我国产业升级发展趋势向好,企业创新投入不断加大,今年还要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制造业投资、企业R&D投入、技改投入等政策措施。
袁达指出,部分2022年专项债券额度已经提前下达地方,去年发行的专项债券有相当一部分资金结转到今年使用,推动这些专项债券资金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将对今年一季度和上半年投资增长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将指导地方下大力气做好专项债券项目前期工作,尽快办理各项审批手续,抓紧落实征地拆迁、市政配套等建设条件,推动新开工项目及时开工建设。
增收减负并举促消费
202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1万亿元,两年平均增长3.9%,恢复进程较慢(2019年消费增速在8%左右)。
其中,餐饮等接触式消费受疫情冲击明显。2021年我国餐饮收入较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