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复苏的一年,呈现出“前高后低”、“结构分化”和“压力加剧”的运行特征。一系列新现象、新问题和新特征的出现表明,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复苏的进程十分复杂,影响经济复苏进程的力量既有外生因素也有内生因素,既有短期波动和周期调整,又有中长期结构性因素的冲击,更有政策协调的因素。因此,从综合性角度来看,宏观经济政策即使进行快速调整,也难以对冲多因素、多层次的下滑压力,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复苏将持续乏力,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回落。
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必将逆转2021年经济复苏乏力、增速回落的势头。一方面它将部分延续2021年宏观经济复苏的动力和基础,另一方面在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协调体系再调整以及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实等因素的作用下,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将得到极大的缓解。但值得注意的是,与2021年不同的是,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将面临系列新挑战。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科学判断当前经济下行力量,采取分类应对方法进行应对,2022年宏观经济政策应当根据总量缺口和结构性问题采取再定位
第一,科学设定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建议提出“基于疫情的增长目标”,以更好地发挥预期引领作用。全球疫情持续期不断延长,不仅导致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放缓、增长预期下调、不确定性增加,也使得我国疫情防控期被动延长,经济活动迟迟无法恢复常态。实事求是地讲,我们拥有2003年迅速战胜“非典”的经验,在2020年应对突发疫情方面非常成功,但我们没有2021年这种“疫情拉锯战”的经验,宏观决策部门和微观市场主体都承受较大心理压力。展望2022年,尽管疫苗研制成功并在全球范围内使用,使得全球疫情形势总体向好,但病毒的不断变异很可能导致疫情持续期再度延长。因此,提出“基于疫情的增长目标”,不仅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科学制定宏观政策,而且能够为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解决结构性问题提供空间,使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更加稳健。
第二,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应当考虑以下几大因素:1)供需两端不对称的收缩和产出缺口的最新变化;2)充分考虑疫情带来的供给损失和潜在供给瓶颈因素的存在;3)要求解决1200万左右城镇新增就业,同时考虑GDP就业弹性的下降带来的冲击;4)必须为各类结构性政策的出台留出经济缓冲空间,适度提高宏观经济对各类改革、风险控制、结构调整的弹性和韧性;5)必须充分考虑美国经济在3大救助政策作用2022年经济复苏的情况,考虑大国博弈全面上扬阶段经济增速竞争的作用;6)同时考虑特殊政治年份中保持经济运行宏观稳定和不出现底板现象的重要性。因此,2022年宏观经济增长目标不宜设定过低,建议在5.5%左右。
第三,高度重视2022年价格环境的复杂性。一方面需要高度重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变异,特别是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另一方面也要重视PPI向CPI传递效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异。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应当全面研究新形势下价格形成新机制,特别是对于三大价格剪刀差的研究,同时应当对GDP平减指数的变化在宏观经济政策上有所呼应,在一些结构性价格问题采取相应的行政管控和结构调整措施。2022年中国CPI将有所回升、PPI将出现明显回落,GDP平减指数回落,这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复杂性,需要进行分类精准调整。
第四,坚持从系统论出发,按照中国特色宏观治理框架实施宏观政策,统筹解决周期性问题与结构性问题,实现增长动力与波动管理、跨周期与逆周期政策有机统一。1)在总体政策定位上保持相对宽松的宏观政策环境,改变目前“名义宽松,实际偏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困境,使积极的财政政策真正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真正稳健;2)必须重新认识高债务条件下流动性充裕的内涵,防止还本付息占用过多新增融资的空间;3)高度重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疫情期间的传导机制,认识到机制疏通比政策目标定位更重要;4)进一步研究清楚“双碳战略”、“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战略”以及其他战略在短期宏观稳定、中期债务水平、长期增长潜力等维度的冲击,防止简单化进行战略实施和战略调控;5)全面研究4大转型全面叠加下宏观经济运行的新规律,防止用旧方法、旧思路、旧工具来处理新问题和新现象;6)充分研究逆周期和跨周期相容的新工具和新操作模式。
第五,货币政策需要做好应对经济增速回调以及美联储“加息缩表”风波的准备。1)利用好降准工具,同时增加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完善分化经济的兜底机制。我国当前复苏路径还需要政策支撑,货币政策需要在总需求不足和结构性问题固化之间找到平衡点,政策取向和力度都需要更加灵活适度。总量经济下行压力叠加成本冲击加大,需要货币政策利用好降准工具。同时,面对经济分化的大格局,货币政策需要强调结构性、精准性和直达性。结构型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金融市场不完美,市场分割较为严重。这正是我国目前的状况。在通过总量政策无法保证货币政策能够精准直达时,需要加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过直达性政策对中小微企业和薄弱环节进行扶持,防止经济进一步分化,通过绿色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大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