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得益于外需的持续旺盛和内生动能的逐步恢复,中国宏观经济呈现稳健复苏态势,而随着规模性政策逐步退出、宏观政策的边际收紧,下半年以来经济复苏势头有所放缓。
国家统计局将于1月17日发布2021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届时GDP增速、工业、消费、投资等经济数据将公布。
多位专家分析,全年GDP增速有望达8%,而四季度经济增长或降到4%左右,呈现出“前高后低”、“结构分化”和“压力加剧”的运行特征。疫情防控总体稳定,外资外贸持续景气,制造业投资韧性增强,为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复苏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
展望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随着新一轮稳增长政策加力提效,基建、制造业和消费等领域将改善,驱动我国经济上行的力量有望增强,我国经济发展仍具有韧性较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全年GDP增速有望达8%
2021年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复苏和平稳运行。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3%,两年平均增长5.0%;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5.5%;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4.9%。
第一财经研究院发布的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年度调研报告显示,18位经济学家预计2021年全年经济呈前高后低走势,最终将实现全年GDP为8.06%(预测均值)的增速。
在1月8日举行的第二十六届(2022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经济增长、价格、就业、国际收支这四大宏观指标显示,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呈现出经济增长较快、消费价格较低、就业情况较好、国际收支平衡的特点。
“2021年我国GDP将连续第二年超过人民币一百万亿元,占世界比重将进一步上升,人均GDP连续第三年超过1万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十足。”宁吉喆说。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1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复苏的一年。一方面,疫情防控的总体稳定、外资外贸的景气持续、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向好以及全面小康目标的顺利完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在疫情期间的持续复苏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的反复、极端天气的出现、大宗商品价格的高企、宏观经济政策的快速常态化、房地产和碳减排等结构性调整政策的同步实施、金融风险的控制以及平台整顿等,使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自二季度开始加大,经济复苏进程有所放缓。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虽逐季下台阶,但整体上仍然在复苏的轨道上稳健运行。生产端和需求端渐次得到改善,制造业和服务业展现了足够的韧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保持旺盛的投资,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动能不断成长壮大;城镇新增就业持续扩大,城镇调查失业率较为稳定,始终低于年初的预期目标;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处于合理区间,总体保持稳定。
“特别是,全球市场受疫情影响出现了严重供需错配,中国出口受益于此实现强劲增长,既满足了全球需求,也极大地支撑和拉动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复苏。”王军说。
202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粤开证券研究院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需求方面,疫情反复以及房地产强力调控等政策导致需求端明显收缩;供给方面,部分地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时将中长期目标执行短期化,能耗双控政策执行简单化,导致供给冲击,加剧能源品价格上行,冲击中下游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
内需疲弱、外需强劲
外贸外资延续强劲增长态势,是2021年中国经济的最大亮点之一。由于中国与世界疫情防控进程的不同步、中国与世界供应链重启的不同步,使得中国的产业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不仅为世界各国提供了疫情物资和生活物资的供给基础,也保证了中国出口逆势出现超预期增长,为中国内循环的重启和经济整体复苏提供了时间窗口。
2021年以来,在全球规模性政策的刺激下,国内外生产相对需求恢复的不同步为我国出口进一步提供了增长动力。罗志恒表示,2021年中国经济最大的超预期是出口持续强劲,1-11月出口累计同比增长31.1%,两年平均增长15.7%,创2011年以来新高。强劲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疲软的内需,呵护经济平稳增长。
商务部副部长任鸿斌日前在国新办吹风会上表示,2021年我国货物进出口将有望达到6万亿美元,增长超20%。2021年进出口增量约1.3万亿美元,也就是相当于过去10年增量的总和。2021年前三季度,出口和进口国际市场份额分别达到了15%和12.1%,再创历史新高。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认为,长期而言,中国进出口具备持续增长的能力。2021年进出口增速是20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贸易顺差创历史新高,原因一方面是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宽松与财政政策扩张的外溢,全球经济贸易整体恢复。另一方面是全球疫情反复,使得中国防疫措施与产业链稳定性的优势持续凸显,出口占全球比重趋于上升。
内需方面,2021年前三季度,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