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经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增长成为宏观政策的重心。
1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处于爬坡过坎关口,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坚持不搞“大水漫灌”,有针对性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这对顶住新的下行压力、确保一季度和上半年经济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近来,多部委密集发声,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召开会议,为今年经济工作划定重点,围绕稳定工业运行、促消费、稳投资、纾困中小企业等部署了一系列具体举措,推动全年经济工作开好局、起好步,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多位专家分析,政策重心从调结构、防风险变成稳增长。预计新一轮促消费政策发力,叠加“共同富裕”政策落实落细,有望撬动储蓄释放,提振消费。稳投资将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将继续加大纾困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灵活精准运用多种金融政策工具、推动缓解成本上涨压力等,有效提振市场信心和活力。
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今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撰文分析,2021年以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保持运行在合理区间,取得世界领先的发展成绩,离不开宏观政策发力、企业主体出力。2022年,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精准调控、相机调控方法要综合运用,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增速下行压力大、复苏不均衡、局部风险高等突出问题,特别是避免出现滞胀问题,需要将政策重心从调结构、防风险变成稳增长,制定出台着眼于高质量发展的全面经济振兴计划,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避免经济继续失速甚至出现硬着陆。
当前,各地也在提前布局、提早谋划。1月5日举行的上海市委季度工作会议强调,做好一季度工作事关全年高质量发展,要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全力抓好开局起步,各项政策尽快出台、各项工作提早发力,着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海南省发展改革委1月6日召开“按季抓、月跟踪”经济运行分析调度会时指出,紧紧围绕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树牢“项目为王”的理念,保持第一季度不掉速,做到稳预期、保信心。
“一季度开局漂亮,全年才能争取更好结果。”湖北省发改委主任陈新武日前表示,正抢抓宏观政策窗口期,做实项目前期,明确保障措施,压实工作责任,奋力夺取一季度“开门红”。
稳定工业运行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工业领域表现比较突出。考虑到2021年一季度基数较高、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困难等因素,2022年一季度工业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格外需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部署2022年的六个方面重点任务,首先是“着力提振工业经济,为稳定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
工信部部长肖亚庆日前表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具体到工业领域,首先就是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应该看到,工业领域仍面临着大宗商品价格高企、一些领域供应链受到挑战等压力,要把稳定工业增长,特别是一季度开好局起好步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发挥“压舱石”作用。
肖亚庆认为,稳不是保守的稳,而是积极、求进的稳,要创造条件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工信部已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针对工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困难,作出一揽子政策安排,将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同、部省联动,共同抓好政策落地,同时加强监测和研判,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推出更多有利于工业稳定的政策措施。
此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会同有关方面联合发布的《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打通堵点卡点,确保工业经济循环畅通。扎实推进能源安全保供,做好大宗原材料保供稳价,聚焦新能源汽车、医疗装备等重点领域,实施重点领域“1+N”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工程等。
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印发2022年一季度“开门红”工作方案明确,鼓励春节期间企业连续生产,充分发挥产能,有效提高全省用电负荷,对已进入电力市场且用电增速较高的工业企业开展短周期电力直接交易,交易周期为2022年2月1日至2月28日。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王新生表示,当前,稳定工业运行的压力较大。山东已建立起“链长制”工作推进机制,下一步将狠抓建链补链,深入实施“链长制”,加强研发、市场等方方面面的深度合作,推动产业链内涵式发展,不断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扩大有效需求
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复苏弱于预期的重要原因。国常会明确,一要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纲要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和专项规划重点项目。围绕粮食能源安全、先进制造业、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等领域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