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持续巩固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成果,始终走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复苏前列。上半年,中国经济实现较强劲的增长,为完成全年预期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GDP规模相对美国的比重由疫情前的2/3(66.9%)大幅跃升至3/4(74.2%),中美不平衡的博弈格局有望进一步打破。进入下半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的重要变化,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但是整体景气度有所下降。“生产强、需求弱,外需强、内需弱”的供需失衡格局在第三季度发生了不利变异,导致出现“供需双弱”的局面,而非此前所预期的需求加速恢复进而匹配供给。
随着下半年复苏势头放缓,中国经济总体步入了一个较为关键的时期,这对宏观政策力度和精准度的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7月以来,境外输入引起的疫情反复、极端天气引发的灾情险情,导致部分消费领域增长放缓,消费复苏进程严重受挫,消费水平不仅没有进一步向长期增长趋势线回归,反而出现急转直下的态势。二是7月以来,基建投资增速明显放缓,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稳回落。三是7月份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国内双控预期,导致生产者价格涨幅进一步提升,而消费者价格涨幅继续回落,生产侧与需求侧价格分化加剧,对于中下游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四是7月份以来,受以上因素综合影响,工业生产开始高位回落,服务业生产徘徊不前下行缺口扩大。
虽然第三季度经济复苏进程遭遇短期曲折,但是经济复苏中的有利因素也在逐渐增多。首先,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带来市场动力增强。一是制造业投资增速加快。二是民间投资加速恢复。三是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其次,出口增长韧性增强,第四季度将继续发挥需求支撑作用。其次,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对于居民收入增长具有基础支撑作用。最后,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扩大消费仍有动力。未来短期宏观政策重点在于,充分挖掘国内消费市场潜力、激发投资增长活力,尽快打破“生产强、需求弱,外需强、内需弱”的格局,避免持续陷入“供需双弱”局面。
国民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产出水平向长期增长趋势线回归进程受阻
2021年以来,随着外需的持续上扬和内生动能的逐步恢复,中国宏观经济呈现稳健复苏态势,而随着规模性政策逐步退出、宏观政策的边际收紧和新旧战略转换的部署实施,宏观经济复苏势头有所放缓。
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呈现以下特点:一、总体强劲。前三季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中国GDP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同比增长7.4%,两年平均增长4.8%;第二产业同比增长10.6%,两年平均增长5.7%;第三产业同比增长9.5%,两年平均增长4.9%。二、同比增速逐季走低。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同比增长7.9%,三季度同比增长4.9%。三、两年平均增速波动调整。分季度看,一季度两年平均增长5.0%,二季度两年平均增长5.5%,三季度两年平均增长4.9%。四、环比增速剧烈波动。从经季节调整后的环比增速看,一季度增长0.2%,二季度增长1.2%,三季度增长0.2%。
从以当季环比增速构建的定基指数看,继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的实际产出水平首次回升到长期增长趋势线,2021年以来有逐渐偏离这一回归趋势的态势,产出水平相比长期增长趋势线的下行缺口逐季扩大,宏观政策需要重新评估。
2021年中国经济尚未完全摆脱疫情冲击的影响,仍需要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逆周期调节。按照疫情前的增长趋势,2020-2021年的潜在经济增速为5.5%-6.0%。2020年由于疫情的突然暴发,实际GDP增速为2.3%,其中1-3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6.8%、3.2%、4.9%,造成负向产出缺口,第4季度增速为6.5%,高于常态化增速,暂时填平了产出缺口。2021年中国经济整体实现强劲的复苏,如果按照较低标准,同比增速高于常态化水平,但若按照较高标准,两年平均增速始终低于疫情前的增长趋势,特别是第三季度的同比增速和两年平均增速均为4.9%,均低于长期增速趋势,导致产出缺口扩大。考虑到疫情暴发至今已经持续了两年,据测算表明,当前中国经济不仅存在供需失衡导致的产出缺口,同时还出现了潜在增速中枢下降的问题。
工业生产从高速增长回归常态,服务业生产受疫情影响仍未完全恢复
2021年,工业生产延续高速增长态势,下半年开始逐步回归常态。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6.4%,增速高于疫情前的正常水平。分三大门类看,1-9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制造业增长12.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0%。一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7.2%,为近几年同期最高水平,三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1%,处于近年同期较好水平,说明工业生产充分恢复。
但是从动态边际上来看,工业生产有逐步减弱的势头。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两年平均增长5.0%,环比增长0.05%。其中,受“芯片荒”带来的汽车生产下降影响,汽车在工业下滑中的作用明显。从先行指标看,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6%,这是自去年3月以来首次降至临界点以下,显示制造业景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