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人口城市扩容展望
时间:2022-01-08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未来的城市人口增长逻辑,并非“大就是强”。

2021年12月底,《泉州市“十四五”人口发展专项规划》正式印发,提出到2035年常住人口将达1000万。此前,全国还有多个城市“官宣”未来人口将破千万的目标,包括南京、昆明、长春、南宁等。

但是,与城市经济总量普遍仍保持正增长不同,我国城市的人口增长呈现“冰火两重天”局面。以我国常住人口总量排名前30位的城市为例,其中3个城市在2010年到2020年期间出现常住人口负增长,其中河南南阳甚至跌出了千万人口城市的位置,被省会郑州所取代。这意味着,未来的城市人口增长逻辑,并非“大就是强”,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就业机会、生活成本、产业发展、政策倾斜、营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未来每一个省的人口将呈现出以省会为主要人口净流入地,最多再加上少数几个省内重点城市人口净流入,其他城市人口净流出的趋势。

与此同时,从人口承载和分布的角度看,千万人口城市中,不少中心城区出现常住人口“拥堵”,过去10年间至少有13个位于城市中心的区出现常住人口负增长。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许多城市平衡基础设施与人口增长的压力正在加大,郊区“腹地”的大小和发展速度,将成为未来影响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省内“单核”城市人口引力强劲

哪些城市将成为未来人口增长的重点城市?哪些城市有望在未来10年之内迈入千万人口大关?

截至2020年,我国共有18个城市常住人口超过千万,14个城市常住人口在900万-1000万之间,7个城市常住人口在800万-900万之间,但这些城市未来的人口增长“前途”差异将很大。

千万人口城市中,落户条件相对较低、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产业发展较快、医疗和教育条件较好的城市在过去10年的人口“竞赛”中表现抢眼,包括一线城市中的广州和深圳,新一线城市中的西安、郑州、杭州等。

展望未来10年,由于部分千万人口城市的人口“腹地”有限,人口增长势头或将放缓。与之相反的是,部分城市的人口增长势头有望持续,有望晋级千万人口城市,较为突出的是一些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

以2020年成为中部人口第一大城的郑州为例,过去10年郑州常住人口增速达到了46%。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特聘教授耿明斋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一是省域人口基数大,河南省户籍人口接近1.1亿,常住人口接近1亿,郑州作为省内核心城市,人口聚集规模自然大。二是快速城镇化。河南城镇化起步晚,原来基础薄弱,但进入新世纪后加速推进,年均城镇化率增量都在1.5个百分点以上,城市增量人口很大比例向郑州聚集。三是河南单中心的空间结构。不像许多沿海省域的双中心结构,河南只有郑州一个核心城市。

“近年,虽然河南也在努力打造洛阳副中心,但就人口吸引力来说,洛阳很难对郑州形成分流。不只农村进城人口流向郑州的多,中小城市流入大城市的人口中也是流入郑州的多。”耿明斋指出。

展望未来10年,省内人口总基数、城镇化推进速度、是否为省内“单核”城市,也将是中西部城市人口增长的关键影响因素。孙不熟指出,目前,中西部人口净流出整体上在减少,不少地方出现人口回流,但中西部省会城市的“虹吸效应”要比10年前大得多,因此中西部地区将出现结构性人口增长。

“过去的城镇化,主要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现在的城镇化是大城市化,大城市虹吸农村和中小城市的人口。这个趋势还远远没有到终点,尤其是一些首位度相对低的省会有更大发展潜力。”孙不熟指出。

目前在常住人口800万-1000万的城市中,拥有合肥、南京、济南、长春、沈阳、南宁和福州7个省会城市,其中南京与福州在过去10年间的人口增长不足17%,远低于合肥的64.33%、南宁的31.22%。

孙不熟指出,与中西部省份多以省会为“单核心”的发展结构不同,很多东部省份是双中心甚至多中心的发展结构,导致一些东部省会人口增长并不快,因为省内其他城市人口竞争的力量也很强。“比如,南京的省内人口竞争城市是苏州、无锡和常州,这些城市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很高,人口并没有必要流向南京,导致省会虹吸效应受影响。但是,省会城市拥有教育、医疗、交通等优势,长远来看东部省份的省会首位度仍会增加。”

相比省会城市,地级市人口增长很难得到太多政策和资金支持,一般也不可能成为省内最核心的城市。这样的背景下,地级市的人口增长更多需要考虑所在的都市圈和自身的产业发展。由此,人口有望在未来数年内突破千万大关的佛山、温州等城市,一方面处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之内,另一方面自身的产业发展基础也较好。

孙不熟表示,一些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正发挥人口集散效应,使得都市圈中的其他城市整体受益。“比如,广州和深圳将人口从全国吸引过来后,如果没有办法完全消化,这些人口就会向佛山、东莞转移。此外,一些人口增长机会更高的地级市,本身就是制造强市,因此如佛山、东莞、苏州、无锡这些城市人口仍然将持续增长。”

如何应对“大城市病”

从产业来看,未来中西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