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深化改革的一年。
2021年年初,《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全年重点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其中强调要“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强化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并将其作为十大工作之首。
而深圳前海与珠海横琴一直以来是珠三角地区推进与香港和澳门合作的排头兵。早在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就已明确了前海与横琴在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方面将发挥的重要作用。
2021年随着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两大纲领性方案相继落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得到深化,而横琴和前海的产业发展,将对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核心引擎的功能、引领带动的作用。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央的领导下,以及多方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顺利得到深化,未来又应如何更好地齐头并进,产业又如何更好地去发展,值得思索与探讨。
区域引领湾区发展
2021年,是粤港澳大湾区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年。
作为“一国两制”的实践、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代表,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深化前海合作区的提出,对于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梳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历程,实际上早在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就已明确了前海与横琴在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方面将发挥的重要作用。
平安证券研究所指出,前海与横琴“双合作区”的落地,不仅能够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推动大湾区一体化建设的提速,也将催生出丰富的产业发展与投资机遇。
事实上,深圳前海与珠海横琴一直是珠三角地区推进与香港和澳门合作的排头兵。
早在2009年,《珠海横琴的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将横琴定位为“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担负着寻找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战略使命。
2010年,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正式确立,并明确了“把前海建设成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的目标。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及了“优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功能”与“推进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两方面部署,推动前海与横琴在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发挥重要作用。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标志着前海与横琴“双合作区”正式落地。
《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明确了要推动前海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强调要建立健全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多轮驱动的创新体系成效突出,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引擎作用日益彰显。
前海合作区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深圳各部门在前海试点制度创新成果75项,累计达685项。1月至10月,前海实际使用港资39.9亿美元,占深圳近50%,同比增长20.7%。
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也将加大对高端制造、中医药、会展商贸以及现代金融四个产业的发展建设。2021年12月6日,横琴合作区12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覆盖集成电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其中包括芯潮流集成电路等4个澳资项目。
“前海对接香港,横琴对接澳门,这两个平台在十年前就已经确定,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是在2017年,但横琴和前海的开发开放还早于大湾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告诉记者,“前海与横琴的建设在粤港澳大湾区中起到核心引领作用。在这个情况下规划纲要提出实际上就是加大力度推动横琴和前海两大区域的建设,只要横琴、前海的建设好了,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推动作用就非常明显了。”
事实上,随着今年粤港澳大湾区的改革深化,湾区各大城市的经济也确实得到了较快地好转与复苏。
北大汇丰智库日前出具的《湾区经济分析报告》显示,前三季度肇庆、惠州、中山三城累计增速将超过13%,为大湾区增速第一梯队;佛山、江门、广州、珠海前三季度同比增速预计超过10%;房地产等投资收缩及工业放慢导致深圳经济呈现放缓趋势;港澳经济则将受益于服务业好转而加快复苏。
总体来看,在高出口支撑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普遍正加速回归至疫情前的增速水平。
科技创新瓶颈仍需突破
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之一。据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发布3年来,大湾区建设各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根据《纲要》,2022年将是粤港澳建设第一阶段目标实现之年。
为了让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深化改革,更好地让广东与香港、澳门准入准营退出规则衔接,日前,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行动方案》,从服务营商环境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高质量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等方面提出16项重点任务,谋划一批服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