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面对新冠疫情暴发对宏观经济的巨大冲击,中央果断放弃设置当年的GDP增长目标;2021年初经济复苏时,又恢复设定“6%以上”目标。过去两年的一弃一守,体现了中央的灵活应变。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虽然政策调整宽松也在进行之中,但各种风险因素叠加,各界对今年中国经济形势判断的分歧是历年来最大的一次。对于中央政府来讲,如何设定2022年GDP增长目标就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疫情前还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保六”几乎销声匿迹。以社科院为代表的主流意见是“5%以上”,也有不少机构建议设置更高但也更有弹性的“5.5%左右”。
笔者认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长期结构性因素。宽松刺激政策已经逐渐铺开,但受种种限制,空间较为有限,保增长很难找到有效的抓手,“5.5%左右”的增长目标有些过高。新冠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但疫情本身难于预测,不确定性非常大,因此不宜设置5%这样的底线。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中央更宜设置“5%左右”这个更有弹性的目标。事实上,“5%左右”也是一个很高的目标,平均的季度GDP环比增速必须从2021年的约0.8%大幅上升至2022年的1.4%左右,中央政府必须出台更大规模的宽松刺激政策才能达此目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2021年虽然设置了6%的增长底线,但这个底线的意义不大,原因是受疫情冲击,2020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速只有-6.8%,全年只有2.2%,因此对2021年来讲,形成极低的比较基数。若和2019年比较,2021年6%的GDP增长对应于只有4.1%的两年均速。从已有数据来看,即使经济下半年在大幅走软,2021年中国全年GDP增速也会接近8%。
首先,判断当前经济的下行压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房地产行业板块还在恶化,地方财政也会被此拖累;二是出口增速势必大幅下行,2021年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将快速消失。三是疫情带来的经济成本可能会逐步上升。
在具体讨论三个压力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近期经济形势。2021年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9%,和疫情前2019年相比的两年同比均速也是4.9%,已经慢于5%。若分析增长贡献,三季度GDP增长的一半来自于出口,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速为负,可能在-10%左右,而代表消费的零售实际增速也只有3.2%。若以国际标准来看环比增速(折算成年率),则GDP增速已经由二季度的4.9%暴跌至三季度的0.8%。根据已公布的数据,四季度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驾马车全线下滑,零售实际增长在11月只有0.5%,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大概率会降至4%以下,甚至到3%左右。在此背景下,要将2022年增长目标设定在“5%以上”或“5.5%左右”,需要经济增速在年初就出现大幅反弹,但这样的可能性已经很小。
三大下行压力
第一个压力来自房地产业,其下行对经济的影响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一是与建房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约占GDP的17%,滞后于新开工约半年左右。过去几个月房企新开工面积已经同比下降20%以上,这必然会影响接下来的建房投资。
二是对财政的滞后影响。开发商支付给地方政府的购地款在2020年高达8.4万亿元人民币,是中国GDP的8.4%,约为公共财政收入的46%,这笔收入是地方政府在基建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因为从政府卖地到收款之间有一定的时滞,2021年11月政府卖地收入已经同比下降10%,根据过去几个月的政府卖地情况,未来半年政府卖地现金收入将大幅下降30%乃至40%以上。另外,与房地产相关的税收收入约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24%,这块收入还将大幅下降。
三是房企的债务违约对上下游企业和金融市场的冲击。我们估计房企的总体债务规模在30万亿以上,民营房企因为融资问题已经有一部分关联企业尤其是建筑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四是中国城市居民的财富紧紧绑定在房地产之上,城市家庭财富中房产占比高达78%,居民负债较高,房价下行不仅会带来负面的财富效应从而削弱居民消费,也会增加金融系统的信贷风险。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使没有过去一年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房地产行业也会趋势性下行,背后有几个原因。
一是2015-2018年的货币化棚改极大透支了中国低线城市的住房需求,消耗了大量居民储蓄,大幅提高了居民的杠杆率。虽然由于人口流动,大城市的住房需求还很高,但供应有限以及价格高企,限制了居民尤其是新移民的购房能力。
二是货币化棚改直接导致众多房企尤其是民营房企的高周转模式和高杠杆率,有些房企甚至大量从境外借债,但本身又不具备赚取外汇的能力。这种高杠杆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终究会被迫去杠杆。
三是中国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年轻人口的绝对数量在快速降低,在2014-2019的短短六年间,中国20-35岁人口数量降低8.3%,未来还会加速下降,这必然也会降低住房需求。
从短期来看,房地产市场是一个资产市场,一旦市场的预期改变,要调整回来是较为困难的。根据中指数据,元旦期间重点监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较2021年同期下降42%,购房者观望情绪浓厚,置业信心仍不足。而新房销售占房企融资的一半,因此尽管央行等监管部门已经引导银行放松对房地产行业的信贷,房企融资仍然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