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国基金报专访了汇添富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韩贤旺,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博时基金首席资产配置官黄健斌,泓德基金副总经理、首席市场官温永鹏,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共同把脉宏观经济及资本市场,分析“双碳”目标、专精特新、对外开放、共同富裕等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解读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新内核
中国基金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实践和理论的统一,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如何看待经济领域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魏凤春:改革开放以来前三十年经济发展,可以概括为跨过“马尔萨斯陷阱”之后的经济起飞,并进入全面工业化阶段。2008年之后,我国面临如何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路径选择,最终确立了现代化是必然的选择。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的新内核,十九届六中全会将此确定为共识,成为指导未来全面工作的方针政策。
姚余栋:以往,中国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较大。逐步降低对房地产的依赖度、提升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是一个相对长期、艰难的过程。过去十年,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占比不断提高,但效率的提升导致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度降低。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背景下,第二产业制造业的生产力需要不断提升,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硬科技是中国经济的主要赛道,未来,高端制造业将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中国经济也必将实现高质量增长。
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在财政保民生保就业为重的背景下,社会资金的流向尤为重要。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充实将为高技术企业发展提供较好的融资环境。经济的驱动引擎转变、资本市场的不断丰富发展本身也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国民也能够通过资本市场分享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红利。
韩贤旺: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期转型到高质量增长期,是符合和匹配我国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这样的发展阶段和特点的。同时,我国以往依靠的外需和工业化的发展模式,目前面临边际效应递减,未来需要追求技术含量更高、更具持续性的稳定增长。
资本市场方面,受益于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持,无论是在新能源还是在高端制造领域,大型企业逐渐在国际上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同时,许多细分领域出现非常优秀的中小企业。科创板的设立加大了资金对科创属性公司的支持力度,一些科技含量高的细分领域小龙头迎来了很好的发展机会。
温永鹏:高质量发展应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抓手,更加注重对人力资本的开发,注重对知识产权和企业家精神的保护,对环境更友好,对资源更集约。当前,我国在5G、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等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但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未来,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深化改革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
黄健斌:经济领域的高质量发展首先体现在产业升级上。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通过产业升级,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丰富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个是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更加完善,比如从主板到创业板,到科创板再到北交所,资本市场体系在不断完善;另一个是制度上、产品上不断完善,形成更加公平、开放、完整的市场环境;最后,资本市场的最终目标是服务实体经济,让企业发展壮大,让投资者分享实体经济、企业发展的成果,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双碳”目标的推进
对中国经济走向影响深远
中国基金报:绿色发展是近几年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到:绿色成为普遍形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也有相关论述。2022年及中长期,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趋势如何?对资本市场有怎样的影响?
韩贤旺: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是对人类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负责任之举,也是经过权衡后的理性决策。“双碳”目标的提出,会在未来几十年影响中国经济的走向。由于我国传统经济比例较高,资产体量较大,这些企业转型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另一方面,我国近年来在政策大力支持下,积极布局的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产业,目前已经具备了成本、规模、生产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出现了一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龙头公司,这些都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利因素。
伴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可能面临转型和调整。比如,我国煤炭排量和耗能比重较大,有转型的压力。而新能源产业受益于这一政策,未来可能会加速发展,进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型,这些目标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魏凤春: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