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金融科技迎来崭新的发展蓝图。中国人民银行官网1月4日称,已于近日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新时期金融科技发展指导意见,明确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保障,旨在推动中国金融科技从“立柱架梁”全面迈入“积厚成势”新阶段,力争到2025年实现整体水平与核心竞争力跨越式提升。
按照《规划》部署,“数字驱动、智慧为民、绿色低碳、公平普惠”是未来一个时期内金融科技发展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以加强金融数据要素应用为基础,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目标,以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强化金融科技审慎监管为主线,提出了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从顶层设计方面健全金融科技治理体系;二是全面加强数据能力建设,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潜能;三是打造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金融创新发展的“数字底座”;四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五是激活数字化经营新动能;六是加快金融服务智慧再造;七是强化金融科技审慎监管,筑起金融与科技的风险防火墙;八是扎实做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推动标准规则体系建设。
从《规划》提出的任务可以看出,深化科技成果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是提高数字金融服务质量的基础。自2019年央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以来,经过3年实践,可以看到金融科技在助力精准脱贫、发展普惠业务、高质量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等方面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无论是“千人千面”的金融产品设计,还是“一人一策”的金融服务模式,都离不开金融科技的有力支撑。专家表示,在新发展阶段,将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数字思维贯穿业务运营全链条是大势所趋。
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金融市场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规划》提出,释放数据潜能需要在保障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推动数据有序共享与综合应用。作为有效解决计算过程中数据隐私保护问题的技术手段之一,隐私保护计算技术日趋成为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石。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2021年12月19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21)》首次将隐私计算与金融IT、平台科技、助贷科技等列为金融科技关键应用技术。业内普遍认为,随着技术不断演变,在保障隐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将成为推动金融数字化改革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突破口。
而打造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则是数字技术发展的基石。按照《规划》部署,建设绿色高可用数据中心,架设安全泛在的金融网络,布局先进高效的算力体系是筑牢“数字底座”的关键。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我国正在加速推进“东数西算”工程。2021年12月29日,贵州、甘肃、内蒙古、宁夏等省份正式获批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充分发挥各枢纽在气候、能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发展高可靠、高能效、低碳数据中心集群,重点服务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算力需求。
与此同时,对金融科技的审慎监管也将成为主旋律。《规划》提出加快监管科技的全方位应用,强化数字化监管能力建设,对金融科技创新实施穿透式监管,筑牢金融与科技的风险防火墙。业内人士认为,在强监管下,金融科技必将回归科技服务本源,专注于科技创新领域,为平台技术赋能;同时着力于数字化服务,做好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