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海外经济与政策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新年伊始,1月6日,中信证券对2022年海外市场做出十大展望,希望能在海外市场充满变数之年,为投资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望1: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速会小幅放缓至4.5%;近三年复合平均增速约为1.8%,低于疫情前约3.5%的潜在增速。
基于各国新冠疫苗和特效药的加快推出,在防疫手段能够广泛应用并有效控制病毒传播的前提下,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有望在今年终结。
随着各国疫苗接种率的提升和经济内生性动能的修复,今年全球经济复苏态势预计将延续,但考虑到刺激政策边际退出以及供应链瓶颈修复缓慢等因素,预计整体经济增速将较2021年有所放缓。预计今年全球实际GDP增速将由2021年的5.7%小幅放缓至4.5%。预计2022年全球实际GDP近三年复合平均增速约为1.8%,将低于疫情前约3.5%的潜在增速。
展望2:预计美国核心通胀(CorePCE)增速将达2.7%以上,通胀压力难消,将迫使美联储被动加快货币紧缩步伐。
在劳动力供给短缺及租金价格上涨驱动下,预计今年美国核心通胀风险仍然较大。疫情后美国出现“大辞职潮”和持续性低劳动参与率,导致实际薪酬高于劳动生产率,加大通胀压力;同时房价过快上涨也将带动后续租金价格继续上行。
预计美国2022年底核心PCE增速将达2.7%以上,远高于2%左右的常态水平,且出现工资-价格螺旋上升的概率较大。核心通胀高企将迫使美联储被动加快货币紧缩步伐。
展望3:全球流动性宽松退潮,预计2022年美联储会加息至少2次,首次加息时点将在6月。
在经济持续修复以及通胀高企背景下,预计今年发达国家“大水漫灌”的流动性将退潮,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渐次退出。
美联储方面,缩减购债(Taper)将自今年1月起加速,并大概率在3月中旬完成;今年全年美联储可能加息至少2次,同时将在1月的议息会议上开始讨论资产负债表政策,甚至年内启动缩表。
预计欧洲央行今年全年将持续货币宽松,不会在今年加息;紧急购债计划(PEPP)将在今年3月底结束,但是长期资产购买计划(APP)的月度购买速度将在今年二季度提高一倍至400亿欧元,三季度则维持在300亿欧元规模。
展望4:美国中期选举导致两党博弈加剧,预计今年刺激政策规模将大幅缩减。
在去年1.9万亿美元“美国救助计划”和1.2万亿美元“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已经落地的情况下,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博弈将在中期选举年加剧,预计今年刺激政策规模将大幅缩减。当前两党热议的“重建更美好”后续法案,尽管整体规模在去年已从3.5万亿美元缩水至1.75万亿美元,但由于民主党内部仍存分歧,该法案落地前面临进一步缩水的风险。
中期选举方面,在去年新冠疫情扩散、通胀屡创新高等影响下,拜登政府支持率不断下降。预计今年中期选举后,共和党将夺回参议院控制权。此外,考虑到众多民主党众议员选择退休或放弃连任,共和党甚至有望同时拿下众议院,拜登政府施政将面临更多阻力。
展望5:预计美元指数年中突破100关口,年底回落至98左右。
影响美元汇率的核心因素有两个:利差和风险偏好。一方面,由于美元指数中欧元的权重占比接近60%,美元指数走势更多取决于美欧利差,尤其是美欧货币政策的差异。预计今年美国相比欧洲将面临更大的核心通胀上行压力,美联储被动收紧货币政策的节奏和幅度均将远超欧洲央行,预计这将带动2年期美欧债券利差从当前140bps附近进一步走扩至250bps,利好美元指数上行。
另一方面,美元指数难以出现类似2017年全球经济及风险偏好向好时的大幅贬值。今年全球经济增速自去年高点回落,过去两年疫情和政策刺激差异导致的各国经济周期分化仍将持续存在,加之美国货币和财政政策的不确定性增加,全球风险偏好难以大幅回升。综合而言,预计美元指数今年年中将突破100关口,年底回落至98左右。
展望6:预计黄金价格在今年二季度和四季度有阶段性表现,年底回落至1600美元/盎司。
从利好黄金价格的避险属性和通胀保值属性来看,今年国际黄金价格存在阶段性上涨机会。预计在欧美政策摇摆以及通胀预期难消背景下,全球市场避险情绪和资金寻求抗通胀资产的需求将阶段性推升国际金价。
但是,黄金价格与全球实际利率、美元指数显著负相关。在今年全球经济持续修复、流动性宽松加速退潮背景下,实际利率将总体上行,利空黄金价格。同时,美元汇率是国际金价的计价货币,强美元同样将利空金价。综合而言,预计黄金价格将在今年二季度和四季度有阶段性表现,但是年底金价将回落至1600美元/盎司左右。
展望7:预计WTI原油价格先升后降,年初突破90美元,但年底回落至65美元。
去年国际原油市场的供需失衡导致油价最大涨幅超70%,在全球大类资产涨幅中遥遥领先。传统能源投资下降叠加去年极端天气造成的新能源供给减少是导致过去一年油价攀升的主因。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短期局部国际能源市场的确面临一定短缺,但不应片面夸大能源危机程度。
预计未来两年全球能源供需总量基本维持平衡,原因在于今年总需求将趋于回落,同时新能源供给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