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再通胀"到"再通缩",2022年大类资产配置展望
时间:2022-01-05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结构性高通胀成为2021年全球大类资产配置重要的主题。回顾来看,海外央行流动性过剩叠加财政扩张推动全球大宗商品需求复苏,工业品的供给刚性、疫情对供应链的约束以及碳中和背景下的环保限产放大了价格弹性。商品资产中,产业链中越靠近上游的品种涨幅越高,原油成为主流大类资产中表现最好的资产;股票资产中,周期板块迎来多年罕见的牛市;债券资产中,美债利率在Taper预期不断发酵下有所上行,我国在经济结构性压力下狭义流动性稳中趋松,长端利率持续下行。

2022年全球通胀环境有望迎来从“再通胀”向“再通缩”的切换。从历史经验来看,需求端的波动是工业品通胀周期的主要驱动因素,工业品的“供给刚性、需求弹性”特点是主要原因。当前全球制造业PMI均有见顶回落的迹象,我国制造业PMI从2020年11月见顶回落,当前连续4个月位于荣枯线附近,欧美制造业PMI于今年二季度见顶,目前有震荡回落迹象。这表明全球疫后经济复苏的顶部正在临近,后续三大因素有望共同推动全球工业品总需求的见顶,进而完成通胀环境由“再通胀”向“再通缩”的切换:一是美联储Taper推进以及后续的加息;二是能源价格高企以及供给短缺抑制下游需求的扩张;三是欧美长端利率上行抑制居民和企业加杠杆的需求。

稳增长信号密集释放,发力方向指向宽信用

经济稳增长压力逐步提高,消费有望成为经济的结构性亮点。2021年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在于出口,但是数据显示我国占据主要国家的出口份额并未提升,这表明2021年出口的高增更多是由海外经济的强劲拉动的。从历史经验来看,出口增速和代表可贸易部门价格的PPI有高度相关性,若后续海外总需求见顶且PPI进入下行阶段,则出口的高增或难持续。国内通胀周期的回落基本对应于房地产周期的下行阶段,地产销售、投资的回落成为经济的重要拖累项。后续我国投资端可能更多呈现“后周期”特征,制造业投资和基建预计成为主要支撑。2021年我国消费恢复总体偏慢,前三季度社零两年复合增速仅为3.9%,后续尽管可能仍有疫情的扰动,但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逐步恢复有望带动消费端整体处于修复进程。

全球流动性非同步状态有望延续,海外宽松货币政策逐步退出。海外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均有收紧的趋势,2021年9月美联储、英国央行、欧洲央行和加拿大央行释放鹰派信号;巴西、挪威、新西兰、巴基斯坦、匈牙利和巴拉圭等国家央行已经相继提高了基准利率。美联储Taper于2021年11月正式开启,至2022年一季度末结束,预计全年三次加息。而我国在稳增长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预计货币政策继续坚持以我为主,在央行“保持信贷平稳增长仍需努力”的要求以及地产政策边际放松的背景下,2022年有望启动新一轮宽信用周期,狭义流动性预计以稳为主,但边际放松的概率大于收紧。

年底稳增长信号密集释放,发力方向指向宽信用。宽信用的动机来源于稳增长压力显著提高。结合央行对“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增速的测算,当前市场针对2022年经济增速的一致预期意味着2022年我国经济增长可能位于潜在增速以下,这为政策边际放松提供必要条件。宽信用的空间来源于2021年我国宏观杠杆率的显著回落,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宏观杠杆率同比下降6.4个百分点。宽信用的渠道在于财政、制造业、新经济和房地产四个方面。财政方面,2022年财政重回扩张区间,且节奏偏向前置;制造业方面,盈利高增但紧信用缓解下被抑制的需求可能逐步释放;新经济方面,高质量发展下财政和货币政策都将更加注重精准导向,央行新设碳减排支持工具对应每季度基础货币投放约3000亿元。房地产方面,随着2022年按揭贷款和销售的回暖,房企融资渠道和市场信心有望修复,地产相关融资预计也将为宽信用带来增量空间。

权益资产受益幅度取决于宽信用的幅度

若2022年能成为新一轮宽信用的起点,或将对权益资产较为有利。从盈利和估值两方面来分析,2022年通胀周期见顶回落将带动上市公司盈利增速回落,实际上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策略组的预测,2022年中证800盈利增速将降至-3%,但结构上主要是上游工业板块形成拖累。从历史经验观察,A股在短经济周期维度(约3.5年)的波动往往领先于盈利,比如这一轮盈利复苏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但牛市实际上从2019年初就开始了,今年盈利高增,但A股实际上是区间震荡。因此虽然2022年盈利增速回落,但我们认为对于权益资产的冲击有限。另一方面,从估值的角度看,广义流动性对于权益资产的估值变化有明确的影响。历史上,A股年度收益率(YoY)和M1增速较为相关。因此若2022年能够启动新一轮宽信用阶段,则权益资产或将明显受益,但幅度将受制于宽信用的幅度。

结构上,短期宽信用利好蓝筹,但全年来看前期受到成本抑制的中下游制造业、景气尚未充分恢复的消费,以及受反垄断监管影响的港股互联网可能提供最佳的配置机会。2022年CPI-PPI剪刀差重新收窄意味着产业链利润中心重新向下游转移,2021年受到成本抑制的中下游制造业可能出现景气改善的机会。此外,历史上CPI-PPI剪刀差收窄也通常对应消费板块表现较好的阶段,因此在当前疫情扰动仍存,消费未充分恢复的背景下,前期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