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十大看点
时间:2022-01-01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字号:T  T

2021年,中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2年要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新年来临之际,证券时报推出2022年宏观政策十大看点,邀您一道畅想新年宏观政策着力点。

政策面整体宽松

护航稳增长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强烈稳增长信号,预计在2022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GDP增长目标将设定在5%以上。尽管2022全年同比增速将会放缓,但考虑到政府未来将采取更具支持性的政策举措,平均增速水平有望回升。

以“稳”为主将体现在政策面整体宽松,以“稳”为主也将体现在政策着力防止经济增速的大起大落。从经济增速看,2022年季度经济增速会呈现前高后平的走势,因此上半年,特别是一季度需要填谷削峰,熨平经济波动,保持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十分重要,政策的托举效应将重点在上半年释放。

财政赤字率

将回归3%水平

在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的要求下,今年财政赤字率有望回归至3%水平。一方面是2021年支出节奏后移的财政资金将有部分在今年初见效,减少了今年财政赤字规模增加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是在财政收支持续紧平衡状态下,赤字率有必要进一步降低以确保财政更可持续。

从政策表述来看,近两年的财政政策均强调“更可持续”,背后反映出的是近年来财政预算平衡难度持续加大,紧平衡特征进一步凸显。在2021年,考虑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经济逐步恢复,财政政策首次提出“更可持续”,赤字率有所下调,按3.2%左右安排。因此,在2022年,同样要求“更可持续”的财政政策或也将进一步下调财政赤字率。

部分减税降费政策

将延续

2021年,我国在针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和鼓励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上已经出台了许多阶段性税收优惠政策,部分年底到期但效果好的减税降费政策将在2022年延续实施。

为持续减轻个人所得税纳税人负担,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决定延续实施三项个税优惠政策至2023年底,其中就包括将全年一次性奖金不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实施按月换算税率单独计税的政策。该政策将继续为多数工薪阶层在年末节省一笔可观的税费。

2022年的减税降费政策必将继续向制造业倾斜,国务院常务会议已明确提出,要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政策力度,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从2021年相关政策来看,如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已上调到100%,2022年不仅有望继续实施,还可以考虑对将政策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其他涉及科技创新的行业。

货币政策推动

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

岁末之际,央行已通过全面降准、续作MLF、降低一年期LPR报价等方式向市场释放充裕的流动性。这表明货币政策正在及时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对稳定市场预期,缓解楼市下行压力,带动消费、投资修复性增长具有重要的信号作用。

市场人士普遍预计,在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情况下,2022年降准、降息的窗口仍可能开启。在稳健基调下,仍将以结构性支持稳增长为主,央行将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MLF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逆周期增加对重点支持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力度,促进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助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022年货币政策的另一条主旋律是持续改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加强政策协调联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重点领域的支持,推动国民经济畅通循环。

加强跨境资本

宏观审慎管理

尽管全年来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幅度有限,只有近2.5%,但期间双向波动幅度明显加大。展望2022年,在中美货币政策“错位”的大背景下,可以预期,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幅度有望进一步加大。

考虑到今年美联储会收紧货币政策,市场预期美联储今年年中开始加息,全年加息次数或为3次,海外收紧货币政策环境会给新兴市场带来一定的资金流出挑战,进而对新兴市场包括汇率、股市等在内的金融资产价格造成下跌压力。因此,市场预期的及时引导尤为必要。

尽管总体看,这一轮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不会改变中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格局,也不会改变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态势,但2022年外汇市场的波动会有所加大,依然值得高度关注和警惕,预计央行、外汇局等部门会加强预期引导和外汇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统筹安全与发展,维护外汇市场的基本稳定。

全面实行

股票发行注册制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示,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注册制改革是资本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过去几年间,沪深交易所已经从科创板和创业板运行中积累了注册制改革的经验。可以预期,2022年,资本市场将全面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