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八首席观大势:风云纵变幻 笃信"中国红"
时间:2022-01-01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字号:T  T

王军辉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首席投资官、

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

权益资产凸显长期配置价值

2021年中国经济实现较快增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十四五”开局起步态势良好,持续领先全球主要经济体。不过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展望今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随着一系列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积极推出,宏观经济运行将保持稳健发展。有利因素是,政府在财政、货币、产业多领域出台“稳增长”措施,一些具有收缩效应的政策也会更加慎重,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的进一步消退和国际国内产业链的进一步修复,以及中国作为超大型经济体所具有的韧性。不利因素是,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增速回落,出口高增长后大概率向常态水平回归,疫情长尾退出继续对服务业和消费造成抑制。综合研判,今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5.5%左右。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今年我们重点关注三个领域机会:

稳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结合领域。过去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基建地产投资持续较快增长,传统稳增长空间逐步饱和,未来稳增长需要多方发力、拓展空间。我们比较看好稳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领域,包括新基建、绿色投资、电动车、制造业技改升级等。

产业升级高端化与国际化领域。经过长期努力,中国已成为产业链齐全的“世界工厂”,更有不少优秀企业开始占领产业“微笑曲线”两端。近年来,国内制造业高端化进程明显提速,产业强链补链受到政策大力支持,一批优秀企业脱颖而出,成为新兴产业翘楚。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国产业链体系向全世界展示出强大韧性,夯实出口大幅增长基础,中国产品得到更多市场份额和国际认可,未来进一步拓展国际空间具有更大优势。在这一过程中,相关领域上市公司ROE将进一步提升,投资回报率也会维持在较高水平。

疫情退出和共同富裕提振消费领域。尽管奥密克戎变种病毒为疫情防控带来不确定性,但随着疫苗和特效药研发不断加快,有理由对未来疫情演变进程保持总体乐观,预计今年国内消费有望进一步修复。与此同时,共同富裕作为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未来政府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加大投入并提升均等化水平,有利于降低居民储蓄意愿和增加消费。

李迅雷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全球供应链修复仍存不确定性

疫情之初,各主要经济体纷纷放水加以应对,短期看是有用的,但放水的副作用逐渐显现。以美国为例,美国经济在复苏过程中出现了通胀率居高不下和劳动参与率下降的问题,导致收入差距扩大,说明放水解决不了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展望2022年,预期美联储将两次加息,货币政策全面收紧,美国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因为居民靠美联储和财政部放水所获得的收入增长,只是一时,不会持续,这对于靠消费拉动的美国经济而言并不是件好事。同时,在通胀压力和加息的预期下,美国经济已经不能通过继续放水来实现持续复苏。如今,英国已经率先加息,但全球的疫情却仍在反复,远超预期。2022年全球的供应链是否能够修复,通胀能否如期回落,尚存在不确定性。若发达国家普遍加息,则新兴经济体的外资将出现净流出,可谓雪上加霜。预计2022年全球GDP增速将从2021年的5.9%回落至4%左右。

对中国而言,2022年面临的最大压力来自房地产走弱。因为房地产是中国经济过去多年来高度依赖的行业,在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率增速下降及坚持“房住不炒”政策的持续作用下,2022年的房地产销售额和开发投资增速预计都会显著下行。这就需要基建投资增速的提升来弥补,实际上有赖于财政政策的进一步积极,2021年我国全口径财政预算收入大于支出,为2022年的财政支出扩张提供了来源。

此外,2022年PPI有望大幅下降,核心CPI处在低位,存在降息空间。因此,财政、货币政策的双重支持,将为2022年稳增长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形成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目前看,中国的出口连续两年超预期,说明除了某些西方国家对向中国输出高科技产品和核心技术进行阻拦和限制之外,外循环总体还算畅通。问题似乎在于内循环,比如消费增速低,金融和房地产在GDP中的占比过高、中小企业发展压力大而“躺平”现象突出等,这才是导致内循环不畅的根本原因,是改革绕不过去的坎。因此,预期2022年在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支持民企和中小企业发展,以及保就业、扩消费等方面,都将有相应举措出台,2022年全年GDP增速在5.5%左右,将实现稳增长的目标。

邵宇

东方证券总裁助理、

首席经济学家

国内经济呈现两“镜像”

疫情后时代经济的弹性和全球通胀的持续性都超出预期,IMF等权威机构从未如此频繁地调整经济展望数据,不同机构之间的预测也从未出现这样大的分歧。我们的基准假设是:奥密克戎变异株对疫苗保障体系的突破是有限的,即使有显著的突破,医学界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研发出同等有效的疫苗,从而对全球经济的运行不构成新一轮与2020年初同等量级的冲击。

展望2022年,就全球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