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作为新一年经济政策的风向标,此次会议为我国2022年经济发展和宏观政策指明了方向。
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过往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这一表述与前几年“复杂严峻、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笼统表述相比非常清晰、精准,可谓是直指要害。为此,中央确立2022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资本、市场、政策等多方要素,何以实现稳中求进?又有哪些行业将最有前景成为经济新引擎?
此次会议提出,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形成扎实的科研作风。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表示,最有前景的行业就是市场需求大,增长空间大,盈利能力强的行业。最有前景的行业具有三大特征,一是符合消费大趋势,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二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内外和谐的发展环境。三是产品和服务处于成长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科技力量是各行各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谁能在乡村振兴、‘双碳’和解决‘卡脖子’问题中做出贡献和引领,收获的绝对不仅仅是‘钱途’。”业内专家表示。
“双碳”经济新模式
2021年12月29日,碳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碳能科技”)宣布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而此次融资则是由投资界风向标红杉中国领投,奇绩创坛跟投。碳能科技联合创始人田力在受访时表示,之所以能火速得到资本青睐,与当前“双碳”政策导向和技术创新密不可分。
田力介绍说,公司主要技术是“二氧化碳转化利用”,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和高附加值的化学产品,换句话说就是将大量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回收利用后,转化成甲醇汽油柴油等燃料。“通过我们的技术,可以实现将3吨的二氧化碳气体,做成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再用专属催化剂做成1吨的油,实现了低成本地将工业废气变废为宝。”
2020年,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当时看到新闻后,我们知道,多年的技术储备终于把‘风’等来了!”田力兴奋地说。正如田力所言,这家由斯坦福大学博士、国家高层次人才发起成立的科技公司瞬时被资本和各地政府所追捧,火力发电、化工、钢铁、水泥、有色等行业的订单纷至沓来。“目前项目已经在内蒙古、陕西西安、山东潍坊等地落地。”
被争抢的并非碳能科技一家。《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进展报告(2021)》指出,中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虽然面临较大挑战,但也是新技术、新业态、绿色金融等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有研究显示,预计2060年前,为实现碳中和需要的投资额将达到13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一半以上的资金将用于发电行业脱碳,包括发展可再生能源、电网和储能。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预测,中国低碳产业(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经济产业)的产值预计将在2030年达到23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以上。
宋向清表示,“双碳”经济领域的产品和服务凭借自身突出的低碳属性和高技术禀赋,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支持下,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机遇,产业发展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国内外大资本有望高密度向“双碳”经济领域投放,一批新的上市公司将在“双碳”经济突出的行业诞生。未来政府和资本将从不同的视角深度挖掘“双碳”经济价值,通过培植一批高端大块头“双碳”类市场主体,开辟出我国“双碳”经济的新模式。
而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强调,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要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万亿级”乡村振兴
“过去一年卖花收入20万元左右,自从2019年安装了石墨烯可控光热系统后,年收入27万元以上。”山东省青州市黄楼街道的花农张宝国掰着手指头向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己的花卉种植面积在3000平方米左右,收入的增长一方面来自于降本,另一方面来自于增效。
张宝国说,过去花卉大棚采暖主要是烧煤为主,成本在3万元/年以上,而现在通过石墨烯可控光热系统只用电就可以,费用比原来降低了五六千元。而且这个系统还能加快花卉的出苗生长,全年销售量也从原来的13000棵增加到了15000棵。
据张宝国介绍,之所以他的花卉大棚能用上石墨烯高科技新材料,是因为来自北京中关村的一家科技公司——北京绿能嘉业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能嘉业”),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绿能嘉业投身石墨烯新材料的研发已近8年,而石墨烯,被业界称为“新材料之王”。
绿能嘉业总裁王敏表示,石墨烯在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