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虚拟币的兴起将其底层技术——区块链带入公众视野,现如今技术发展已经迈过第十二个年头。
从虚拟币小众交易投机热潮,到区块链应用前景受到广泛重视,区块链技术迎来了快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也引发各行各业对如何更好地运用区块链技术服务于国计民生的深层思考。
《中国区块链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自区块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政府对区块链产业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区块链应用场景更加丰富,不仅在传统银行、证券领域、政务等民生领域落地众多,而且在农村产权、数字乡村、数字资产交易等领域都有了突破性发展。”
监管升级
区块链并不等同于虚拟币,但对虚拟币的强监管仍然是区块链行业2021年绕不开的一大热词。
5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联合发布《关于防范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公告》表示,金融机构、支付机构等会员单位要切实增强社会责任,不得用虚拟货币为产品和服务定价,不得承保与虚拟货币相关的保险业务或将虚拟货币纳入保险责任范围,不得直接或间接为客户提供其他与虚拟货币相关的服务。
9月底,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中央网信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九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
同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通知》,表示为有效防范处置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盲目无序发展带来的风险隐患,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助力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进一步推动开展整治虚拟货币“挖矿”。
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云峰表示,在2021年,从监管部门相继出台针对挖矿、虚拟货币交易的政策文件,针对一些不合规、不合法的行为进行清理整顿,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区块链、数字货币行业的整顿整体上趋于严格。
世界经合组织(OECD)区块链政策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娟曾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在本轮虚拟货币监管加码中,从财税优惠政策,到地方监管联动与举报等贯穿文件,这种细致化的整治力度空前。在文件里还特别要求精准区分“数据中心”与虚拟货币“矿场”,过去在热点词汇上挖掘监管空白地带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相关从业者不应该再心存侥幸,必须尽快退出。
上海区块链技术协会智库专家、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烽告诉记者,当前区块链行业的监管受到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行业自身发展规律以及相关法律框架完善和修订等因素影响,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从司法角度来看值得注意的有很多方面,首先是数字经济的相关法律配套框架包括《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等不断完善也将进一步理顺个人信息保护数据流通利用和数据安全管理的统筹协调。
金融领域探索加深
2021年3月,《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中区块链首次被纳入国家五年规划当中;2021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发挥区块链在产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区块链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
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在《报告》中指出,区块链技术发端于2009年开始的全球数字货币浪潮,但对金融的影响却已远远超出数字货币领域。从根本上讲,它创造了一种新型的价值登记和交换技术,是账本技术继电子化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如果说证券无纸化、电子化业务处理是信息技术带来的第一次金融基础设施革命,那么证券数字化、去中心化业务处理将可能是区块链技术带来的第二次金融基础设施革命。”
杭州趣链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匡立中告诉记者,当下很多金融机构都在积极应用区块链技术,搭建针对特定场景(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资产证券化等)的区块链系统或者平台创造增量价值。“此外,我认为今年区块链在金融场景的应用过程中,越来越多机构关注到这一技术在金融治理和保障金融应用安全发展中的作用,重庆、四川等地也围绕利用区块链技术建设完善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开展了有益探索。”
张烽也表示,认为,区块链技术应用发展到今天,区块链技术发展产业趋势与金融场景区块链应用已经不可逆转。
“天平链联合行业协会、调解(中心)、律师(事务所)、科技公司等打造了天平链侧链诉源治理平台,面向金融领域提供预防、化解、快审的司法服务,将成为未来数字金融数据确权、授权、维权的司法基础设施。”北京信任度科技CEO、司法区块链专家马臣云介绍道,在过去的2021年,区块链与部分应用的结合达到了实战或商用的水平,司法、供应链金融、政务数据开放共享等各个领域结合业务需求,实现了区块链、智能合约和业务的融合。北京互联网法院公众号显示,天平链在裁判中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司法信任体系的构建。
马臣云表示,区块链与隐私计算成为本年度研究热点,各类隐私计算厂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大家都看好数据要素数据流通市场;部分政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