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夏银川市贺兰县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不断集聚创新资源,通过搭平台、聚人才、育项目,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与产业高效对接,在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破解发展桎梏等实践过程中,驱动传统产业“发新枝”,新兴产业“结硕果”,引领县域经济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厚植科技因子传统产业“发新枝”
枸杞产业是宁夏优势特色产业之一,但长期处在卖干果原料的初级阶段。如何摘掉枸杞产业的“农特产”标签?在贺兰工业园区,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给出了“参考答案”——用科技创新带动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没有科研力量和技术支撑,品牌就没有核心竞争力。”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郝向峰说,公司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收获了系列“重磅”成果。
“锁鲜枸杞工艺技术”荣获自治区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引领行业由初加工走向精加工;“枸杞对酒精性肝损伤和视网膜损害的保护机理研究”通过自治区科技厅成果鉴定,用现代科学验证了传统中医关于枸杞“保肝明目”的论述,推动行业由精加工迈向深加工……由此,百瑞源开发出枸杞油胶丸保健食品、枸杞多糖、枸杞叶黄素软胶囊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
在贺兰县,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拼研发、拼创新、拼技术、拼品牌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批龙头企业将创新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宁夏凯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在科技创新驱动下,这家企业已从传统电气装备制造行业转型升级,成为电气行业电力电子技术和电气控制系统领域的创新型企业。
为掌握电气智能领域关键核心的传感技术、芯片技术和控制算法,凯晨电气将自主创新和借助外脑相结合,与上海电气自动化研究所签约进行产品研发;与俄罗斯科研公司合作建立“电力控制系统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上海某工业研究院签约合作,在上海和银川分别建立电力电子联合研发中心。
据宁夏凯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建华介绍,在自主核心电力芯片和传感器技术的突破下,凯晨电气开发的“电力系统远程安全诊疗预警公共服务平台”,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2020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
科技创新与工业经济融合发展,为贺兰县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据贺兰县委书记丁炜介绍,全县已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8家、科技“小巨人”企业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1家。2021年1-11月,贺兰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35.8%,同比增长15.9%,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借力“智脑”攻关产业升级“破顽疾”
作为西北地区渔业大县,贺兰县适水产业面积稳定在5.8万亩,产量达1.3万吨。然而,传统“大排大灌”养殖方式导致的养殖尾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面对渔业高质量绿色发展与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新要求时,贺兰县渔业产业遭遇发展瓶颈。
2018年,贺兰县提出“减”“调”两个方向:明确养殖区、限养区和禁养区范围,对污染物超标排放企业,严格执行整改、搬迁和关停等措施;推广立体循环养殖,探索封闭式园区农业尾水循环利用模式,逐步改造用水量大的常规养殖方式。
“高门槛”倒逼产业扭转粗放式增长方式,探索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新技术。近几年,贺兰县邀请清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和研究团队,通过研究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净化、污水处理装置净化等方法改善养殖水体环境。
银川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就是“科技+养殖”的探索者和受益者。据公司董事长石伟介绍,他们联合高校共同研发,引进渔菜、渔蟹共生技术和生态陆基渔场技术,应用手机智能遥控增氧、远程精准投喂等多项物联网水产养殖技术,探索渔业尾水治理。
在科海生物的种养结合模式中,鱼塘和稻田形成循环共生圈。鱼苗集中饲养在鱼塘和稻田间的流水槽内,除了吃水槽里的定时投喂,还可以吃稻田里循环而来的浮游生物,而养殖尾水则通过集污区循环进入稻田。在渔菜共生系统,养鱼废水被循环到水培蔬菜管道中为蔬菜提供营养,随后再回到池塘循环利用。
在宁夏天荣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的科研团队用3年时间攻克了工厂化设施养殖水质精准调控技术难题,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每年为公司工厂化养殖节水2100立方米。
除了破解渔业发展“顽疾”,科技创新还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据贺兰县科技局副局长马咪娜介绍,贺兰县围绕适水产业、设施果蔬、优质粮、育种等产业,组织应用了一批先进实用技术成果,累计推广40余项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100多个新品种。
培育创新沃土积蓄发展“源动力”
在百瑞源的研发中心,新品研发实验室、研发中试生产实验室、理化及微生物检测实验室承担着国家和自治区多项科研项目;“宁夏枸杞品种选育及功效研究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持续为企业科研创新释放动能。
这只是贺兰县“科创大脑”的“神经元”之一。近年来,贺兰县把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布局产业链、配置资源链的重要支点,鼓励由企业牵头,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前沿领域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