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主体就是稳预期,激发活力才能生机盎然
时间:2022-01-04 00:00:00来自:上海证券报字号:T  T

在疫情长期化、大国竞争尖锐化的背景下,供给端和需求端情况综合起来导致了预期转弱。因此,稳预期就成了关键,而稳市场主体就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踏上新征程,随着经济下行压力从2020年的疫情和外部环境转向国内供需,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也将继续围绕着“六稳”“六保”展开,并将继续以市场主体为中心。因而,当下的着力点就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有活力,经济发展就有动力,中小企业活力焕发,经济发展就会生机盎然。

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中小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一直以来,勇立潮头、敢于创新,克服了各种冲击,为国家作出了“56789”的巨大贡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明确要求在微观政策方面,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尤其是在极端情况下,保证经济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的基本前提就是保住、稳住市场主体。

稳市场主体是关键中的关键

关于需求端、供给端与预期之间的关系,我们既要辩证地看,更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在需求方面,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多地散发,很多正常的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疫情冲击又导致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使得消费总体呈疲软态势。在供给方面,由于多国疫情未得到有效管控,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严重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和航运物流价格大幅上涨,挤压了产业链中下游企业的利润,尤其是中小企业压力巨大。在疫情长期化、大国竞争尖锐化的背景下,供给端和需求端情况综合起来导致了预期转弱。因此,稳预期就成了关键,而稳市场主体就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自2020年开始,为更好地了解企业受疫情影响和生存发展状况,我开展了企业大调研,迄今为止共走访了276家企业,涵盖国企、外企、民企等各种所有制企业,近期更是围绕“防范金融风险”“共同富裕”“数字化转型”等内容密集调研企业。通过调研,我真切感受到了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蓬勃发展、努力向上的生动局面,也感受到了它们对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以及对政府支持“加一把力”的殷切希望。

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如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是中小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当下,新技术突破加速带动产业变革,中小企业要充满活力地向前走,必须牢牢抓住三个努力方向:

一是数字化。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全面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2020年,疫情极大地推动了数字化发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智能制造、在线教育、智慧医疗、工业物联网等具有鲜明“数字化”特征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可以说,拥抱数字化,既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据测算,数字化转型可使制造业企业成本降低17.6%,营业收入增加22.6%;可使物流服务业成本降低34.2%,营业收入增加33.6%。在扑面而来的数字化浪潮中,中小企业必须抢先抓住数字机遇,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

二是专业性。已连续举办四届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就如同一面镜子、一根标杆,它能照出我们与世界的差距,量出我们的不足。进博会上,不少在行业细分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隐形冠军企业纷纷精彩亮相,引起广泛关注。凭借“独门秘笈”和工匠精神,这些企业平均“年龄”超过60岁,有三分之一存在了100年以上,成为了稳就业的重要力量。这告诉我们,中小企业虽然小,但能量却很大。在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新阶段,中小企业要深耕专业领域,注重技术,注重品质,注重长远,争当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

三是创新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已连续两年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其中的关键就是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今天,中国的创新已经不再是以引入和跟踪模仿为主,而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小企业有活力、有灵气、有韧性,有“敢为天下先”的特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勇于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深化产学研结合,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近年来,有关部门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地加大,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遭遇到不少困难与压力:

一方面,中小企业活力不足。相比德国、日本的中小企业,我国企业存在产品与服务附加价值偏低、竞争实力偏弱、企业人才不足、专业沉淀不够、现代管理体系缺乏等问题。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面临瓶颈约束。在数字经济时代,很多中小企业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却因为自身能力不够,而有心无力,逐渐边缘化。例如,民建市委自2013年开始,每年开展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状况调研。2021年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上海中小微企业已经基本恢复到2019年水平,进入平稳发展阶段。虽然企业发展信心得到提升,但经营状况有所下降,特别是创新能力仍然偏低,无论是创新资源、创新投入,还是创新产出,均有所下降。

另一方面,政府支持有待加强。虽然中小企业成长更多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但政府的作用仍不可或缺。企业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