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城市或将加入“万亿”俱乐部。
日前,辽宁省委副书记、大连市委书记胡玉亭在中国共产党大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表示,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保持全市经济较快合理增速,力争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1万亿元。
这意味着,未来3年,大连市地区生产总值需要保持每年8%左右的增速。按照这样的增速,到2022年,经济总量可以达到8300亿元;2023年,经济总量达到9100亿元;到2024年,经济总量就可以达到1万亿元。
截至2020年,全国共有19个城市地区(不含直辖市)生产总值超过了万亿。
对此,大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吴开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大连距离这个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这与大连的城市地位是不匹配的。只有加快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经济规模,才能更好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事关城市地位和未来发展
作为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又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支柱力量,大连的经济总量常年牢牢占据东北三省前列。
不过,“万亿”大关始终难渡。
2012年,大连GDP率先达到7002.8亿元。时隔8年,大连GDP仍然徘徊在7030.4亿元,难以突破。在这种形势下,加快跻身“万亿GDP城市”,成为大连摆脱徘徊、破冰突围、争先进位的历史抉择和重要抓手。
与此同时,大连人对城市晋位升级也有着强烈期待。“大连具有独特区位环境优势,在全国、全世界都享有很高声望。大连人的家乡自豪感格外强烈,对新一轮城市竞争中大连所处位次格外关注,对‘前有标兵越来越远、后有追兵越来越近’感到着急。这个时候,新一届市委提出挺进万亿GDP目标,大家都觉得非常提气。”在中共大连市委党校公共与社会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沈毅看来,大连三年挺进“万亿GDP城市”是多重使命使然。
首先,大连肩负着建成产业结构优化先导区、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区的政治使命。先导先行需要一定的规模、速度来牵引和带动,做大体量的过程同时就是产业升级、经济社会全面技术进步的过程。只有加快壮大经济规模,才能更好发挥大连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作用。其次,这是大连引领东北全面振兴的历史责任。东北振兴看辽宁,辽宁振兴看大连。大连是辽宁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在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引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龙头城市。龙头越是高昂、越是有力量,就越能带动都市圈整体向上发展。2024年大连率先挺进万亿,提前1年完成“十四五”体量跃升任务,能够对后来城市提供宝贵经验。再次,这也是大连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高质量发展是质量和速度、规模与效益的有机统一,是在保持量的合理增长的同时实现质的稳步提升的过程。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有一定的发展速度来支撑,并从经济体量壮大来体现。只有不断做大“蛋糕”,才能让广大市民享受到更多分配红利。
沈毅还认为,从人口流动的趋势来看,大连也不该过久徘徊于“万亿GDP城市”的门槛前。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2020年GDP超万亿元的城市无疑是人口增长的“明星城市”。而大连的人口集聚已呈现特大城市能级,城市人口达到745万人,其中城区人口达到521万人,首次进入到特大城市行列。这进一步表明,在东北人口外流条件下,大连是人口净流入的城市,体现出一定的人口虹吸效应。“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是人口流动的基本规律。特大城市的新身份让大连更有人气儿、更有吸引力、更有发展底气。人口的规模效应有助于市场壮大、促进消费和推动产业分工细化,这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能。
机遇“变现”的路径——存量更优增量更大
深入探究这座城市的机理,就会发现大连自然禀赋优越、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资源丰富,开放优势明显,发展空间巨大。新中国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台大功率内燃机车、第一座深海钻井平台等都在大连诞生,时至今日,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在全国地位都至关重要。2021年的前三季度,大连经济增速达到9.4%。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五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核心竞争力日益提升,2021年1月至11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0%,增幅比1-10月提高0.3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领跑全省,部分指标逆势上扬,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大连经济较强的增长韧性和良好的增长态势。
据介绍,进入“十四五”,大连还有多重利好加持。不久前,国务院先后批复了《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东北板块、辽宁沿海经济带板块迎来重大利好政策机遇。大连拥有神州第一开发区、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试验片区、中日(大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等多个国家级重大开发开放平台政策支持,在先行先试方面有空间有条件。只要措施得当有力,就会形成先发改革优势,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
建设海洋强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也给大连带来重大历史机遇。大连以港立市、因海而兴,拥有3.01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211公里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海洋产业基础良好,涉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海洋学科众多,完全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