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认识存在四个误区
时间:2021-12-30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在近年来多次持续降准之后,2021年央行于7月和12月再度两次降准。央行表示,降准的目的是加强跨周期调节,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更好支持实体经济。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央行降准通常被市场广泛关注,各种解读频频见诸于各类媒体,其中不乏认识上的误区。厘清降准的功能,准确理解降准的作用,很有必要。

市场上关于降准的认识存在四个误区

误区一是,将降准的主要功能定位在置换MLF上。

存款准备金率与MLF都是货币政策工具,但二者在影响主体范围、规模扩张效应和利率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可否认,在监管要求范围内,降准所释放的资金的确可以部分用于偿还到期的MLF。但降准并非只是为了置换MLF,而是具有更深的含义和更多的功能。

从影响主体范围来看,MLF操作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虽然涉及的对象范围并不小,但作为操作对象需要符合相关的条件,具有一定的限制。而全面降准的适用对象虽有例外机构,但覆盖了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包括大型和中小型银行等。比如,最近一次降准的适用对象为“除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被除外的均为规模较小的存款类金融机构。

从规模扩张效应来看,MLF操作主要影响银行体系的中期流动性,降准则直接释放中长期基础货币,其效应是中长期流动性供应的改善。降准在总量方面给予商业银行以支持,效果持续的时间很长,其效应是长期的。即使未来存准率不变,随着每年存款的持续增长,一次0.5个百分点的降准都将在每年更大规模的存款基数上释放更多的基础货币。因此,降准的意义远大于短期内对冲到期的MLF,其后续的效应会持续对银行体系信用创造功能产生推动作用。市场往往过度关注对到期MLF的对冲作用,而忽视降准对长期信用创造功能的促进作用。这好似“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事实上,央行完全可以续作MLF或用其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对冲到期的MLF,且目前的央行资产负债状况对此并不存在制约,又何必一定要用降准来对冲呢?事实上,降准具有不同于对冲到期MLF的更为重要的实际需求。

降准具有较为明显的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的功能。银行体系的负债来源有存款、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等渠道。根据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来看,截至2021年11月,住户与非金融企业存款占境内存款的73.6%,政府存款占比16.6%,非银金融企业存款占比9.9%。其中,住户和非金融企业存款中的活期存款占比34.2%,而当前活期存款利率仅为0.35%;定期及其他存款占比65.8%,当前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同样较低,分别为1.5%、2.1%、2.75%。从货币市场来看,7天逆回购利率为2.2%、一年期MLF利率2.95%,银行同业存单利率为2.8%,5000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成本为2.5%。由此可见,银行从货币市场获得资金的负债成本相对较高。从资本市场来看,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债券年发行规模在6.8万亿元左右,2021年平均发行利率为3.07%左右。从综合负债成本来看,2020年国有银行综合负债成本在1.7%左右,其他大型银行综合负债成本在2.3%左右。据此推断,降准所释放的资金成本要明显低于商业银行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获得的资金成本及其行业综合负债成本,降准会在一定程度上拉低银行的整体负债成本。相比MLF,降准更加有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2021年12月LPR下降5bp,可以认为是建立在两次降准基础之上的。同样作为货币政策工具,降准具有的中长期货币扩张效应和推动利率水平下降的功能显然是MLF所难以比拟的。

误区二是,全面降准通常被联想为“大水漫灌”。

传统观点认为,全面降准所释放的流动性较大,资金容易“淤积”在商业银行内部,或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因此就会联想到“大水漫灌”。其实全面降准并不能与“大水漫灌”简单划上等号。2021年12月全面降准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受到制约、银行信用创造功能有所减弱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具有逆周期调节性质的操作。

图表1: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增速和存量存贷比(%)

当下应引起关注的是,金融机构存量存贷比由2015年11月的68.8%升至2021年11月的82.9%,增加了14.1个百分点。2015年全年增量存贷比为78.3%,而2020年1~11月增量存贷比已达101.6%,且其中有9个月维持在100%以上,甚至部分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增量存贷比超过了120%。同期,金融机构信贷增速却由14.9%降至11.7%,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信用创造功能逐渐减弱,适度降准只是缓解了本已偏紧的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以增强其信用功能,谈不上“大水漫灌”。事实上,金融机构的负债状况清楚地表明其已经不具备“大水漫灌”的能力了。

近年来,央行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双支柱”调控框架已逐渐成熟。以常备借贷便利(SLF)为上限、以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为下限,短期市场利率围绕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上下浮动的利率走廊已然形成,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MLF等工具对市场流动性的管控能力逐渐提升,降准的规模效应处于央行可控制范围之内。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偏紧的现状下,降准不可能造成资金“淤积”。相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