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央行2021年斗通胀,2022年忙"收水"
时间:2021-12-30 00:00:00来自:智通财经字号:T  T

新冠疫情无疑仍是2021年的主基调,带来的供应链问题成为全球经济的瓶颈,同时经济开放带来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加剧了供不应求的问题,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进一步助涨了物价。毫无疑问地,通胀成为了今年全球货币政策的核心话题。火热的通胀令人心忧,众多央行不可避免地要给物价“降温”。

2021年通胀成“烫手山芋”

对于全球各大央行来说,物价飙升是2021年无法回避的“烫手山芋”。但各大央行的困境在于,不能完全确定通胀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封锁结束后需求的复苏推动的,又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港口堵塞、材料和工人短缺造成的供应紧张导致的。提高利率将使需求放缓,对缓解供应瓶颈作用不大,而需求却是帮助世界摆脱疫情导致的经济衰退的重要推动力。如果供应短缺随着贸易恢复正常而缓解,政策最终可能会过于紧缩,从而扼杀经济复苏。

因此,今年大多数时间,许多央行认为,由于经济复苏的速度和供应链瓶颈,“通胀是一个暂时现象”;一些央行选择静观其变,以期供应链问题解决后,通胀飙升压力能得到缓解。

但当大规模财政刺激和宽松货币政策的短期刺激效应消失之后,伴随着能源危机,疫情致使供应链失衡和劳动力短缺,供不应求让全球通胀高企愈演愈烈。而且,上升的物价正在逐步引导通胀预期稳步上升,各大央行只能纷纷开始收紧钱袋抑制过热的经济。

央行应对通胀

以下是智通财经APP整理的2021年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动向:

美联储:逐渐放弃“通胀暂时论”,Taper先行,加息预期强烈

今年大部分时间,大多数美联储官员一直坚持的观点是,目前的价格上涨是过渡性的,供应链瓶颈和其他因素可能会消退。但随着美国经济和就业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且通胀高企逐步嵌入预期也让美联储越来越难以坚持“暂时论”,进而鹰姿尽显。

上半年,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的压力就开始向市场释放,但美联储一再坚持不会提前进行货币政策的转向;上半年美联储政策基调仍偏鸽,总体按兵不动,对经济较乐观,并淡化通胀风险。自4月会议以后,随着新冠疫苗接种率的提升,美国经济修复进一步提速,美联储在声明中强调了疫苗接种对疫情和经济的帮助,并对美国经济前景表示乐观。由于经济表现超预期,美联储于6月会议释放转向信号,开始初步讨论Taper计划。

进入下半年,美联储政策转鹰气息越来越浓。智通财经APP曾报道,美联储官员在7月27-28日的会议上制定了可能在年底前放缓每月购债步伐的计划,这是新冠疫情爆发后美联储首次在会议上明确讨论缩减购债。9月份,官员们首次讨论了减码的具体路径;与会者还提到了通胀的上行风险,称通胀水平居于高位的时间将可能持续得比预期久。11月4日,美联储启动了Taper计划,于11月开始缩减,并将于2022年6月结束;将每月资产购买规模减少15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该行于11月仍然没有对通胀问题放弃使用“过渡性”这个有争议的词。

但是自11月的FOMC会议以来,数据显示美国的通胀率以30多年来的最高速度运行。12月1日,鲍威尔突然转鹰:“我认为现在可能是一个好时机,放弃‘暂时性’这一描述。”他同时强调,将在控制通胀方面保持警惕。

很显然,鲍威尔12月初的鹰派发言是为12月16日的利率决议做准备。12月政策会议上,美联储加快了结束QE的时间表,并承诺在明年3月前结束大规模的债券购买计划,而不是原计划的6月,以便为提早加息作准备。

美联储点阵图显示,所有委员均预计美联储将在2022年开始加息,具体为2022年和2023年分别加息三次。委员们对政策举措持鹰派态度,坚定地倾向于加息。在18名FOMC委员中,只有6名预计明年加息不到3次,且没有任何委员看到明年利率保持当前近零水平。

鲍威尔认为美联储需要将通胀视为更紧迫的风险,并上调了21年和22年的通胀前景。他还称美联储有可能在实现充分就业之前加息,而11月时他曾表示,美国就业市场可能会在明年年中之前就获得足够的改善,可以认为将达成“最大就业”。换言之,明年6月之前加息是可能的。

欧洲央行:中期通胀压力小,宽松政策仍为主基调

尽管今年欧元区物价高企,但欧洲央行仍保持鸽派立场,因为欧元区长期通胀压力依然疲弱。欧洲央行一直以来也是“通胀暂时论”的坚定支持者,其政策核心在于,调整其宽松政策灵活性以迅速满足经济增长需求。

上半年,超宽松货币政策仍是欧洲央行的主基调。进入下半年,在通胀飙升和经济强劲增长的背景下,9月份,欧洲央行虽然决定维持紧急抗疫购债计划(PEPP)规模和资产购买计划(APP)的购债速度不变;但计划放缓第四季度的紧急抗疫购债计划(PEPP)购债速度。同样地,欧洲央行10月会议上仍坚持高通胀在很大程度上仍被认为是暂时的,但目前的价格“驼峰”将比以前认为的更持久,增加了工资开始调整并使价格增长保持在高位的风险。鹰鸽双方都认为明年加息为时尚早,而分歧在于以购买债券的形式继续实施刺激措施的速度。

12月16日,相比于同一天公布利率决议的美联储和英国央行,欧洲央行的立场非常“鸽派”,该央行似乎只是换了个方式继续QE,希望引导欧元区经济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