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开局之年,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新的一年,既“做大做好蛋糕”又“切好分好蛋糕”,在接续奋斗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指向明确,步履将更加坚实有力。
示范:浙江探索共同富裕路径
一边是靠海的余姚市,一边是靠山的松阳县,通过一块“消薄(消除薄弱)飞地”产业园,两地完成了“山”与“海”的跨区域牵手。
“过去,横樟村是典型薄弱村,如今通过山海协作各类项目,村集体收入从过去的一年10多万元,增长到去年全年总收入80多万元,走上了发展‘快车道’。”松阳县大东坝镇横樟村村支部书记包召忠说。
金黄的稻穗映出农民的笑靥,绿水青山间一派江南风光,走进位于浙江西部山区的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一幅幅色彩浓烈的墙画映入眼帘。
“白天扛锄头,晚上拿笔头,卧室当画室,门板当画板”,村民余云梅没想到,通过画画,她从一个普通村妇变成了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余东画村”里的“乡村毕加索”,一年仅绘墙画就能收入十余万元。
浙江绍兴市新昌县,北斗星智能电器有限公司的全自动生产线上,工业机器人一字排开……公司总经理杨晓英说,采用新的自动化流水线后,工人数量减少三分之一,但工人工资增加三分之一、工作时间和强度减少。这样的数字化智能车间已出现在新昌县多个企业。
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浙江展开了一场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不同群体收入差距的探索。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故事书写在浙江的土地上。
到2025年,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分两步走,浙江向着建成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目标铿锵迈步。
到2025年,浙江要实现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最低倍差缩小到1.5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比要缩小到1.9以内;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万元至50万元的群体比例达到80%、20万元至60万元的群体比例力争达到45%……浙江目前已构建起一套共同富裕目标和指标体系,并制定了实施方案。
“突出科技创新、数字变革,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在阐释浙江如何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时说,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着力抓好一系列创新性突破性的重大举措。
“浙江探索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和路径,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有利于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说。
推进:美好愿景化为清晰“施工图”
浙江实践,无疑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的鲜活注脚。
从美好愿景到逐渐清晰的“施工图”,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策指向温暖人心。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同时,推进共同富裕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经过党的百年奋斗,我们终于摆脱了绝对贫困,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有了极大提升。
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征程中,推动共同富裕展示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这次会议,对促进共同富裕的方向、路径和重要任务等,作出更为明确的阐释和部署。
——促进共同富裕,要做大做好“蛋糕”。发展依然是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关键:
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9.8%,高于全球平均增速和主要经济体增速。
“复兴号”列车实现对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全球第二大水电站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全球首颗民用晨昏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三号E星成功发射……一系列重大工程取得新进展,高质量发展的故事书写在大江南北。
在疫情冲击和外部压力面前,中国经济展现新气象取得新成效。
——促进共同富裕,也要切好分好“蛋糕”。收入分配领域改革路径明晰: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明确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表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以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社会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促进共同富裕,既要物质上富有,也要精神上富足。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表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富裕,而不是仅仅物质上富裕而精神上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