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21,看清2022年6大趋势
时间:2021-12-27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这一年是个什么年?

我喜欢做企业的微观调研,每当我在社交媒体的舆论场上感到忧虑、担心、焦灼的时候,我就会去到一线观察,这会带给我很多信心。

究其原因,是中国企业,特别是长期专注于生产型创新的企业,不仅给我们造了饭碗,也促进了今天中国很多知识、科技的不断扩散,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整个市场化的专业程度、创新程度、品质等等。这是一股鲜活的力量。

因此在一年的尾声,我想来聊聊“这一年的中国企业”,或者说对于企业来说,这一年是个什么年?

中国科创主题的深化之年

中国对科创的重视并非始自今天。

1986年中国的“863”计划,小平同志就提出中国要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也提到了自主创新战略。

但应该说,2018年底的“孟晚舟事件”和2019年5月华为被纳入实体清单事件才在最广泛地意义上使我们意识到:科创这个槛不过,中国的伟大复兴这一关也过不去。

在2019年,科创板正式开板。当年7月22日,科创板首批公司上市。

科创板作为服务知识创新型经济的非常重要的资本市场组成部分,这几年发挥了很大作用,今年我们又有了北交所,是服务中小型的创新企业的主阵地。我觉得科创的主题还在持续升华。

“专精特新”的弘扬之年

今年工信部发布了一个计划,力争到2025年,通过中小企业“双创”带动孵化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概括起来就是“百十万千”,通过这个梯度培育体系,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我们希望中小企业不断做优、做强,掌握某项“独门绝技”,把目标盯着单项冠军或者配套专家。

“双碳文明”的启动之年

今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标志着这项工作全面正式开启。意见提出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5个方面主要目标。

这些目标如能如期实现,我国将完成碳排放强度全球最大降幅,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从碳排放峰值实现碳中和。这也将深刻影响和重塑中国的工业体系、能源体系。

这方面给我们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资本市场上,跟“双碳”有明确相关性的很多公司,比如隆基股份、中环股份、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都有非常优异的表现,他们的业绩也有非常明确的提升。

国企地位的提升之年

今年的世界财富500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加起来一共有143家,如果剔除掉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企业,中国大陆的企业不到130家。

这其中,95家是属于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以及地方国资和地方财政厅的企业,比如属于福建省财政厅的兴业银行。

换句话说,今年全世界规模最大的500家企业,中国国有企业在其中占了接近20%。

考虑到现在还在成立新的央企,一些地方的国有企业也在合并和充实,根据我的判断,未来中国国有企业在世界财富500强中的数量占到25%也是有可能的。

除此之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和国资委数据,今年国有控股企业特别是央企,利润增速远远高于民企,所以我觉得今年是国企地位的提升之年。

最后,今年其实也是第三次分配的点题之年,这方面我就不展开了。

以上是我对今年一个总体的看法。

从这一年的变化我也看到了很多积极的方向,这些积极的方向在未来也会延续,有6个方向的趋势是比较明显的: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中国产业今天的主题词,我们要解决卡脖子问题,产业要从规模的博大走向内涵的精深。

我们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30%,出口占全球的14.9%,这个量已经非常大,可以说是博大。但在核心技术、关键原材料和元器件、关键加工设备等方面还有漫漫长路。

宁德时代做得非常了不起,有核心技术,体量也很大,但在动力电池更高的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有些技术还是美国和日本领先。

我们要从过去以加工组装为主导的、追求量的博大时代,转向注重纵向一体化关键环节、精深化、解决核心关键问题、进行复杂创新的道路。

数字化和智能化

这是我们中国经济非常突出的优势。

最近我在深圳做调查,比如在大疆,他们是把通用部件的低成本优势,与移动互联网、通讯、影像等技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正是因为有移动互联网,才极大提升了他们民用级无人机的竞争能力。

又比如迈瑞医疗,我们调研发现他们已经可以做到医院里面每一张病床的所有数据上传到中台,并且在所有科室之间连接,最后整个医院都完全数字化、智能化了,还可以参与远程医疗。

而且从数字经济的渗透率来讲,接下来还会蓬勃发展。

目前我们数字经济的渗透率,在服务业达到40%以上,但应用还是偏浅表化,比如顾客在外卖app上面点单,商户收到指令去做,小哥收到指令去送。但2B的财务、供应链等很多用法并没有怎么展开。

更不用说在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