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总结2021年财政工作,研究部署2022年财政工作,财政部部长刘昆作工作报告。
会议强调,财政部门要准确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同时,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就业等政策协调联动,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控有机结合,提升政策整体效能。
会议要求,2022年,要围绕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的要求,发挥好财政职能作用,找准政策发力点,加强政策协同。
“稳健有效”的政策定位,意味着政策将保持稳定延续,同时不会大水漫灌。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预计2022年赤字率可能在略高于3%的水平(2021年赤字率为3.2%),专项债规模预计不会低于今年3.65万亿元的规模。
财政收支“紧平衡”,更大力度减税降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积极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
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对此作出更具体的部署,明确2022年要把握6个方面。一是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二是保持适当支出强度,提高支出精准度。三是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四是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五是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节俭办一切事业。六是严肃财经纪律,整饬财经秩序。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速为5.2%),全年预计实现8%左右的增长。在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叠加大宗商品高位运行、企业整体利润较好等因素,全国财政收入增速要更高,前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2.8%。不过,近年来我国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疫情影响下更需要政策发力,相较2019年同期而言,今年前11月财政收入仅增长6.9%。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11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1.2%,这既跟11月份部分经济指标增幅回落有关,也跟为了缓解企业资金困难和经营压力,对煤电和供热、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带来减收有关。
展望2022年,财政收入有望延续恢复性增长,但也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形势。
从部分机构研判来看,2022年我国经济有望实现5%-5.5%的增长,考虑到进一步减税降费,财政收入增速可能会略低于经济增速。比如,中国人民大学CMF论坛报告预判,2022年我国经济同比增长5.5%,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可能在4.1%。
“2022年我国出口可能会有结构性调整,防疫物资、基本生活用品出口增速可能会有所回落,美国对我国企业开展的清单制裁,外部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但是,我国宏观政策效果在明年可能会进一步释放,明年财政收入有望延续恢复性增长。2022年赤字率可能在3%左右,略高于3%,专项债规模应该不会低于今年的水平。”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泽彩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预计2022年赤字率和专项债规模与今年差不多。减税降费会侧重在保市场主体、支持制造业发展、防范风险等领域,明年经济工作要求稳字当头,针对大宗商品高位运行对下游中小微企业利润挤压,以及受国际形势影响的出口外向型企业等,都是保市场主体政策关注的重点。
山东省财政厅税政处处长陈伟对记者表示,近年来持续实施的制度性减税降费力度很大,财政收支压力较大,特别是基层财政“三保”任务艰巨。随着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地,企业税负水平大幅下降,经济逐渐企稳复苏,未来减税降费会更加注重精准。预计减税降费政策会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支持制造业发展,推动向“制造强国”迈进;还有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提高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稳住市场主体。
在财政紧平衡状况下,政府过紧日子,将钱花在刀刃上成为必须。王泽彩指出,无论是基础设施项目还是公共服务支出,财政支出要坚持目标、绩效、成本导向,要考虑投入产出,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稳投资促消费
会议要求,2022年,要围绕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等要求,发挥好财政职能作用,找准政策发力点,加强政策协同。
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严格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确保减税降费政策红利落地。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实施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政策,继续实行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新增支持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鼓励地方安排中小企业纾困资金。着力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
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充分挖掘国内需求潜力,发挥财政稳投资促消费作用。管好用好专项债券资金,拉动有效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推动消费持续恢复。
12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