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转向"透视2021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阶之路
时间:2021-12-25 00:00:00来自:上海证券报字号:T  T

2021年,中国经济韧性尽显,高质量发展再进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十四五”良好开局书写评语:“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这一年,经济增长动力、宏观政策导向、创新驱动力量都在发生积极变化,牵引着高质量发展更上层楼。

动力转向:

制造业担当增长“主引擎”

2021年,中国经济继续稳健复苏,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全年经济增长有望超过8%。

这一份诠释良好开局的“成绩单”上,写满制造业的强大力量:

——制造业生产投资较快增长。前11个月,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0.4%、13.7%,增速远超同期整体工业生产投资水平。

——高技术制造业引领作用增强。11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1%,增速较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六成;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快速增长。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凸显。前11个月,市场紧缺的金属集装箱、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29.7%和37.1%,光伏、风电、船舶等产业链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制造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天风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宋雪涛说。

这一年,三大投资走势呈现鲜明对比:房地产、基建投资两大传统动能显著放缓,制造业投资明显加快。

“今年以来,制造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随着这种趋势的延续,制造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超过房地产投资。”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说。

制造业稳,实体经济才稳。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减税降费向制造业倾斜,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政策力度……这一年,政策持续发力支持制造业发展。

是要求,也是机遇。这一年,在环保升级和“双碳”目标促进下,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速。制造业企业技改投资持续高于制造业投资增速,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至41%。

是压力,也是动力。这一年,在制造业补链强链政策推动下,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最小的铣刀、最快的磁浮、先进的大型氦制冷机等重大成果涌现,浇筑起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的根基。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作出新的部署,为制造业引擎“加油”。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认为,在绿色转型和技术攻坚撬动下,制造业投资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增量来源。

政策转向:

从超常规回归常态化

下调财政赤字率,适度减少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2021年,宏观政策逐步向常态化回归。

这一年,财政政策安排更加精准和从容。一边是针对提质增效做“加法”,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去年;一边是围绕保市场主体、保就业做“减法”,加大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减税降费力度。

这一年,货币政策更加突出结构性调控。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一系列政策瞄准制造业、民营小微企业、绿色发展、高端制造等领域定向发力。

谋大势,以稳应变。回顾这一年宏观政策,中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决不搞“大水漫灌”,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宏观政策“不急转弯”,稳定了市场预期。

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延续至年底,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再延长1年,制造业中小企业延缓缴纳四季度部分税费……种种“缓、退、减”举措,给亿万市场主体吃下“定心丸”。

下半年以来,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跨周期调节”成为宏观政策关键词。

国常会多次部署加快今年专项债剩余额度发行,力争明年初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财政部提前下达明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46万亿元,推动在明年一季度发行使用;振作工业经济运行、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等政策将在今年底至明年发挥作用……政策统筹考虑今明两年衔接,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

“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定调布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强调:“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控政策有机结合,要立足今年、着眼明年,处理好当前和长远、总量和结构、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驱动转向:

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加速迈进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的发展。2021年,创新照亮新征程。

这是科技自立自强跑出加速度的一年——

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重大科研任务“揭榜挂帅”,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产学研用齐发力锻造创新发展新优势。

这是新产业新业态茁壮成长的一年——

前11个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