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释放巨大经济当量
时间:2021-12-27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编者按

面对百年变局和疫情冲击,中国经济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壮大。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当下,科技创新仍将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强大引擎。应用数学等基础研究不断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延展、5G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更快更强赋能实体经济、“双碳”目标推进更高层次的科技创新……2021年,科技创新奏响中国经济交响曲中最为华美的乐章。

2021年,尽管面临外部环境的多重不确定性,中国经济仍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行稳致远。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全球最全工业门类得到巩固和发展、产业链与创新链加速融合的同时,中国企业深入探索基础研发、以技术引领产业聚变、抢抓“双碳”绿色转型机遇,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也将带来国家竞争力的升维。事实表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最大工业国,中国科技创新在向更深更广、更快更强、更高更远多个维度延展,从而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当量。

宇量深广企业拓展基础研究前沿

时近年末,一则“世界级数学家加入华为”的消息冲上热搜。这位引发热议的法国天才数学家洛朗·拉福格加入华为后,将继续研究拓扑斯理论,而这是人类迈向数学界“无人区”的重要一步。

拉福格并非华为“高鼻子”人才战略的第一次落地。此前华为于2020年在法国巴黎设立的拉格朗日数学计算中心,早已网罗了三位和拉福格一样荣膺菲尔兹奖的顶级数学家,从事平均场博弈论和大规模动态交互系统、高阶范畴论、形变理论等前沿理论的研究。

无独有偶,此前京东在发布三季报时也表露出继续加强基础研究的决心。据悉,京东探索研究院已联合英伟达建成全国首个基于SuperPOD架构的超大规模计算集群——天琴α,与海内外高校合作提出ViTAE模型和学界领先的哺乳动物姿态估计数据集,持续推动在超级深度学习领域的全球领先性AI基础研究。

这是中国企业不断拓展创新边界的一个缩影。在大规模、高速度、广领域的“从1到10”应用创新、“从10到100”的产业创新之后,中国企业已经将研发触角延伸至基础研究领域,聚焦于“从0到1”的突破。

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基础研究成为撬动产业革新的重要杠杆已是共识。曾几何时,俄罗斯数学家的一套原创算法,帮助华为在欧洲打开市场;土耳其数学家发表的一篇论文,给5G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基础研究推动产业发展的传奇在中国不断上演,也必将在未来的产业革新进程中创造出新的传奇。例如拓扑斯理论一旦突破,不仅会推进数学研究的进程,还有可能作为理论基础为通信理论、人工智能等领域打开新的空间。

正是对基础研究的产业共识令中国企业在科技研发上的投入日益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20年中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24393.1亿元,从投入主体看,各类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为18673.8亿元,占比76.6%,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绝对主体。

而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发布的民营企业500强研发投入排名中,位列榜首的华为2020年研发投入高达1419亿元,阿里巴巴、腾讯、吉利、百度、京东、美团、网易、美的等企业的研发投入位居前列。其中,华为和百度核心研发费用占收入比例都超过了15%,而且华为以拥有9万件发明专利成为有效发明专利最多的企业。

据透露,截至2020年底,华为全球员工总数约19.7万人,其中研发员工约10.5万人,约占公司总人数的53.4%。对技术研发的高度重视、对探索领域的不断拓展,这正是华为在被打压和封锁的困难环境中不仅活下来而且“有质量地活下来”的重要原因。

“如果公司没有对基础科学和研究的重视,没有与世界前沿科学家的深入合作,没有对基础研究人员的重视,就不可能有今天这么雄厚的理论技术与工程积淀,那么面对美国的打压和封锁,存在的难题可能就无法化解。”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

在危机中觅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2021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企业持续加强研发创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探索出一条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明确部署,基础研究进一步撬动产业变革未来可期。

由快到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聚变

地下534米的矿井深处,全球最深5G网络正在赋予黑黝黝的矿井新的活力,智能巡检机器人、一键呼叫“网约车”、实时手机视频通话……这就是在2021世界5G大会上荣获5G应用设计揭榜赛决赛一等奖的山西新元煤矿5G智慧矿山项目的日常场景。在5G技术的支撑下,中国采矿业的“智变”正在加速推进,一场轰轰烈烈的数字化变革正在中国采矿业展开。

不仅是在采矿业,在交通、能源、港口等行业,甚至是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5G也成为最重要的技术背景。其低时延、大带宽、广连接的技术优势,为自动化场景和大流量业务提供支撑。商用两年来,越来越多的5G应用从辅助生产向核心领域渗透,推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