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1年,我国经济稳中持续向好,但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展望2022年,中国经济如何化解压力,保持增长动力?
《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五位首席经济学家(分析师)认为,通过稳预期、扩内需、保供给“三重努力”来应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攻击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疫情对海外供应链抑制作用大概率逐步减弱,叠加今年高基数因素,2022年我国出口增速预计将有所回落;中央经济会议对2022年经济工作定下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主基调,明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共同协调,对国内宏观流动性与国民经济结构优化构成一定支撑。
本报记者朱宝琛孟珂
回顾即将过去的2021年,我国经济保持稳定恢复,实体经济继续加强,积极变化逐步增多。但当前全球疫情蔓延反复,给本就复杂的全球局势再添变数,国内供给和需求仍面临较多制约。
展望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或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该如何应对?外贸能否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动力?经济增长的动力又有哪些?对此,12月26日,《证券日报》记者分别采访了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中信证券首席FICC分析师明明、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华兴证券(香港)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庞溟和中航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
五位首席经济学家(分析师)普遍认为,2021年中国经济交出高质量发展的答卷,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仍有足够动力。
“三重努力”应对“三重压力”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对此,邓海清认为,在需求收缩方面,我国出口订单优势减弱,基建投资增速低迷,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消费恢复较慢;在供给冲击方面,疫情演变对供应链安全和稳定造成冲击,拉闸限电等干扰了企业生产经营秩序,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对中下游制造业企业的盈利能力造成冲击;在预期转弱方面,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预期转弱,市场主体扩大再生产和招工意愿下降。
谈及应对举措,庞溟认为可以通过稳预期、扩内需、保供给“三重努力”来解决。稳预期方面,要依靠微观主体和市场主体的稳定和发展,继续坚持在多予、少取两方面下功夫;落实好支持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助企纾困政策,通过分类指导,精准服务,从体制、机制、法制等各方面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更加重视结构调整,多用市场化和法治化措施,通过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来增强企业和经济发展自身的活力。
扩内需方面,要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特别是对财政支出的强度、进度、效度以及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支持力度要予以充分保证,通过减税降费、惠企纾困、适度超前支持关键项目建设、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和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力度和效能予以充分保证。
保供给方面,要先立后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供给约束堵点、痛点、难点,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扎实解决供给端约束对经济增长的限制和阻碍。要保障能源、电力和初级产品供给,同时推进生产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升级、数字化改造以及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和消费领域的全民节约意识以及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董忠云表示,应对这一局面,一方面,要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力争将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和影响降到最低;另一方面,通过逆周期政策发力,利用宏观调控来修补内需不足,通过实现更加顺畅的内循环来增强我国经济的稳定性和抗压性。
对于需求收缩压力,明明则认为应紧抓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一是扩大消费。今年出台的一些共同富裕相关政策,长期来看有利于平衡收入分配,扩大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和消费能力,但短期来看有一定的“收缩效应”。因此2022年或将有更多促进消费的产业政策和具备“扩张效应”的政策出台。二是扩大投资。预算内投资和基建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最有力的抓手,明年上半年发力的确定性比较高。此外,还可以通过税收、信贷等优惠措施鼓励绿色产业、新兴产业、高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加大投资。
邓海清认为,着力扩大内需,财政支出要进一步发力、靠前,基建投资要发挥托底作用;积极鼓励消费,增加居民收入,通过消费对冲出口下行。
关于供给冲击,明明称,“今年主要集中在能源领域,明年要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积极发展煤炭清洁利用,不搞‘运动式’减碳。”
对此,邓海清建议,正确认识和把握“双碳”政策,稳中求进、先立后破,避免拉闸限电等运动式、一刀切式的治理方式,防止政策冒进和层层加码,不要把“双碳”等同于“双控”,把“碳达峰”搞成“碳冲锋”。
至于预期转弱,明明认为,要扭转预期,首先应释放积极的政策信号,包括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在一些国民经济比较重要的领域适当放松一些约束;其次,若要让市场主体的预期反弹,一方面需要实体企业感受到需求回暖,另一方面需要经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