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难而行 向阳而生
时间:2021-12-27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中国物流集团横空出世,中国稀土集团挂牌成立,两则国企整合重组的重磅消息,将今年的国资国企改革在年底推向了一个高潮。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国资国企改革“好戏连台”。央企层面,中国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合并,中国星网集团、中国电气装备陆续登场,鞍钢“牵手”本钢,油气管网资产重组收尾。

地方国有企业层面的重组整合动作更让人应接不暇。山东重组整合医养健康领域的两家省属企业山东国欣颐养健康产业发展集团与山东鲁华能源集团,打造医养健康产业龙头;福建整合资源组建福建省港口集团、省能源石化集团;整合重组后的湖北交通投资集团、湖北联投集团、湖北铁路集团等5户企业12月上旬揭牌;济南市43家市属企业按照“做大、做活、做专”的原则,被整合为20家企业,涉及资产规模超过1万亿元……

国有企业整合重组,既有国家能源珠玉在前,也有中化控股尘埃甫定。推动国有企业突出主责、做强主业,优化国有资本布局一直在路上。与以往相比,近年来的重组整合专业化特点突出,一批领军型企业崛起。

以密集推动国有企业整合重组的山东省为例,2019年以来,山东省推动国有企业按照主业进行重组,共重组组建引领型支柱型企业集团7家。其中,山东全省港口资源整合后组建的山东港口集团,货物吞吐量稳居全球首位;山东重工集团重组整合山东交工、中国重汽后,重卡、发动机、重型变速箱的销量均跃居全球第一;山东能源集团与兖矿集团联合重组后,煤炭产量跃居全国第三,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攀升至70位;山东高速集团与齐鲁交通集团联合重组后,资产总额突破1万亿元,高速公路运营里程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摊煎饼”式做大企业并不可取,但集中各领域资源“聚指成拳”凝聚发展合力,则可解决国有企业资源分散导致的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加快国有资本在战略新兴产业、重大技术创新领域的布局或更好地向国计民生重点领域集中,实现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国有资本配置效率的“换挡加速”,对解决一些领域国有企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当前,从央企到地方国企,资源分散、主业不突出的弊端仍然存在,一些专业领域的国有企业同质化竞争、重复投资等问题仍需解决。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下半场”乃至“十四五”期间,推动主业相近、产业相同的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按照专业方向进行整合,“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以突出主责主业、放大国有资本影响力,是可预期的重要改革发力点。

如,云南、四川、湖北、浙江等地出台“十四五”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相关规划,提出打造数个千亿元级产业集团等计划。湖北省就明确表示,将按照“突出主业主责、注重国企功能、聚焦创新发展”的原则,对原有37家省属企业进行整合。

但也要看到,整合只是第一步,简单“打包”对提升国企市场化程度不会产生推动作用。在按专业方向整合的基础上,还应推动被整合的资源和人员深度融合,激发协同效应,以规模的提升、产业链的完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着力达到“1+1>2”的效果,从而发挥国有资本的带动作用、引领我国相关行业和产业链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推进数字化焕新锚定重心稳舵前行

超过25万亿元,这是截至2021年上半年,上海地方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在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情况下,上海国资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各项任务为主线,全力完成重点区域、重点产业投资目标,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数字化转型力度,更好发挥国资国企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和压舱石作用。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正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上海,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8%,与全国持平。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较快增长,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和新能源产值同比分别增长2.3倍、29.2%和27.2%。

这样的成绩单,少不了地方国企的贡献。“上海国资国企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是坚决执行重大战略的骨干力量、经济转型升级的可靠支撑力量、深化改革开放的积极参与力量、改善民生的坚实保障力量”——今年9月召开的上海市国资国企工作会议,对地方国资国企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如何演绎好这“四股力量”?对于体量庞大的上海国企来说,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优势的资源和力量聚焦到三个发展上来:重点区域发展、重点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全力推进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

——抓重点区域发展。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和南汇等五个新城,是上海“十四五”发展的重点区域。将视线投向中心城区之外,走出传统“舒适区”,上海国资委推动国资国企不断向承载国家战略的重点区域集结。

今年上半年,以园区开发、配套服务和产业投资为主业的上海临港集团将总部迁至位于临港新片区的南汇新城,成为上海首个实现总部入驻新城的大型国企。目前,上海市属国企在五个新城在建、拟建项目约800个,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