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兵布阵】
工匠工作室是个不错模式,但它不应停留在表面而要扎根下去。
培养制造业高级实用性人才,是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前提。前些年,各地掀起了一股在企业甚至事业单位、学校中成立“工匠工作室”的热潮,无论是出于响应号召的考虑,还是品质技术被迫提升所致,这种类以“一带多”的专业性实战人才的培养模式都是值得称道的。长期坚持,良性运作,应是利国利民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务实做法。如今是复盘这类工作室,看看它的效果到底怎么样的时候了。
据笔者了解,很大一部分工作室已经名存实亡。近两年来,命名工作室的领头人几乎没怎么召集成员搞专业性活动。可能有疫情影响的因素,但当年为挂牌“某某某工匠工作室”专门腾出来的活动场所(房间、办公场所等)除了刚成立那几个月年把时间组织了一些活动,后来慢慢衰减到偃旗息鼓了。有些企业这类工匠工作室有几十个,分专业和层级构建得特别好,如今这些场所被挪作他用。有的牌子还在,但门锁已锈蚀;有的被摘牌,牌子无处觅了;有的压根就不知道还有这回事。询问缘由五花八门,有的是没经费,有的是没时间,有的是召集不齐人员,或者是因为上面没再提倡,早都过气了……
这些情况给人感觉工作室就是运动式的产物,敷衍上面的成分太过明显。当年成立工作室的初心是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工匠大师”。没曾想一呼百应、遍地开花之后一地鸡毛。私底下询问个别工匠领头人此中原因,他们也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培育“大国工匠”非一日之功,有些行业工匠三五年能培养出来,有些领域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几代人的持续努力才能人才辈出。笔者了解到,有些企业依然保有这类工作室,但运作目的主要是应付上面的要求和检查,或者是在兄弟企业、行业之间进行技术交流活动时拍照之用,他们做策划、执行、检查和优化等全套资料表面上还算“认真”,但动机却已经发生异化。流于形式的工匠工作室,不再是培育专精尖人才的摇篮,而是演变成用于对外宣传的工具。
值得宽慰的是还有极少数企业的某些专业工作室,依然坚守初心,无论从人员培育、专业技能训练、工艺改良,还是企业某个技术突破和推动行业攻克难关方面,都取得不俗的成绩。带头人踏实严谨工作作风,全体成员的努力用功,成了企业一道亮丽风景线。组织得力,成员努力,初心不忘,意志坚定。他们的工作作风和职业精神彰显出“工匠”之气。这才是我国大师工匠的气魄、气势和气度。这批人才,他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心扑在“工作室”的专精尖上,有这般精气神,就不用太过担心制造业水平停滞不前了,至于被卡脖子的问题,也将会用时间换取越来越大的突破空间。
工匠工作室原本是个不错的模式,但它不应停留在表面,它要扎根入企业、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等日常琐碎的工作中。它应成为我国提高工作精细化水平和培育更多专业技能人才“岗位带教”的有效措施。
我国工匠工作室经历了四五年的运作,需要总结经验和重新评估,需要考虑如何优化运作和提升组织能效,需要调整方向和内化的那就及时做出纠偏和下沉处理,对那些随着技术发展已经没有存在意义的工作室要及时撤销。总之,现在是时候对我国的工匠工作室做一番梳理和优化了,让这个组织上一个新台阶,与时俱进,持续优化,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