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国企经历了一系列变化,私营企业逐步发展,国有经济比重大幅下降。尽管从数量上看,2020年国企数量不到20万家,不足民企数量的1%,国有企业对经济运行仍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早在2020年3月,疫情爆发后,国企生产便率先恢复,其工业增加值的下降幅度比私营企业小,对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托底的作用。此外,国企是经济的重要支柱,许多国企都处于如采矿和能源等国家战略性产业;尤其在今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高涨的背景下,国企发挥了稳定价格的作用,从而保证了供应链的稳定。同时,在2020年和2021年前11个月,国企都提供了近100万个工作岗位;预计明年这一数字将继续增长。
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在上升。12月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显示,2021年1-11月,中央企业净利润1.75万亿元,效益增长创下新高。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大宗商品涨价和海运瓶颈,石油、天然气、煤炭和运输设备制造行业都实现了利润的高增长,而国有企业占据了这些行业50%以上的市场份额。另外,一些下游行业的盈利能力也相当不错,如信息技术、通信和设备制造;国有企业占据了这些行业约40%的市场份额。
2021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70%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战略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不仅推动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避免了企业间的过度竞争,维持合理的利润。此外,合并后的公司可以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更大的谈判能力。例如,中国纺织在与澳大利亚和美国供应商谈判棉花价格时非常有优势;而作为许多本土企业的供应商,中国纺织在国际谈判中获得的好价格能为其国内下游企业提供更低的成本,从而整体提升国内企业的竞争力。
话语权的提高对于国家战略性行业来说也至关重要。以稀土行业为例,稀土一直是新能源、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的核心,这些行业正是中国未来20年经济增长的基础。中国稀土行业的剧烈变化离不开中美关系走向的大背景。目前中国稀土行业格局的形成是依托于工信部的“1+5”方案——在北方由包钢稀土组建成立北方稀土集团,和在南方由五矿、中铝、赣州稀土、广晟有色和厦门钨业各自组建稀土集团;国内稀土行业的话语权仍显分散。行业的进一步整合有利于扩大中国稀土定价权,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国企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外舆论的争议,主要焦点包括国有企业享有的特殊优惠政策和“不公平”的政策倾斜,以及关于“国进民退”现象的担忧。美国正将一些企业列入黑名单,其中包括中国航空和华为的关联公司。但其实,中国国企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并不构成威胁,这更多是市场准入的问题;中美日益激烈的竞争某种程度上加速了中国国企改革和高效化的进程。而市场上对“国进民退”的担忧也是不必要的,去年10月强监管措施实施以来,受到影响的企业只是中国4千万民企中极小的一部分。经过数十年的市场化发展,国有企业在许多劳动密集型和竞争激烈的行业已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如纺织、食品加工、医药和通用机械行业。目前多数由国企主导的行业对于国家安全和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积极推动贸易开放,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在明年的深入实施也将面临新的挑战。于2022年初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成员国间关税的降低。在那之后,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中国国内企业将在工业投入和产出品的生产上面临更多竞争。而在特朗普退出《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后,现在CPTPP由日本主导,并在环境保护、劳工保护和市场准入方面有了更多要求。为了跟上CPTPP的要求,国有企业需要规范其经营机制,并积极参与新行业标准的谈判与制定。
未来,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中国的国有企业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