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出口增速放缓,内需表现如何,就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扩大内需,既要通过需求侧的相关政策来扭转下行态势,也要通过供给侧的改革来营造适宜的环境。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出口就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20年净出口对GDP贡献率高达28%,今年前三季度仍然达到19.5%,远超过去20年来的平均水平。
其原因,主要同各国受疫情冲击程度不同有关。由于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疫情得到控制的同时生产生活迅速恢复,产能利用率甚至高于疫前水平,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大多受疫情所困,生产停滞,供给不足,只能加大从中国进口力度,这就使得我国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快速飙升,单月出口规模连续刷新历史纪录。
不过,随着世界向后疫情时代过渡,其他国家的生产能力有望逐渐恢复,而各国宽松政策的退出则会导致需求放缓和物价回落,再加上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的升温,我国出口势必难以维持当前的超高水平。一旦出口增速放缓,内需表现如何,就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
正是基于这一判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实际上,“十四五”规划也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支点,要求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当前内需发展动能不足,尚未回归到疫情之前
内需主要包括消费和投资两个方面,而投资又可细分为基建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从这四个指标出发,我们既可管窥当前的内需发展态势,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扩大内需。
首先来看消费。今年前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4.0%,仍然弱于2019年末8.0%的增速。拖累消费的因素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疫情限制。由于疫情反复,各类线下接触型消费都表现不佳,个别月份餐饮收入甚至出现同比负增长。二是消费能力。前三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累计同比增速要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显示出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正在拉大,导致居民消费能力受损。三是消费意愿。根据央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三季度储户选择更多储蓄的占比为50.8%,远高于疫前水平;选择更多消费占比为24.1%,远低于疫情前水平。
其次看基建投资。今年前11月,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长0.5%,远低于2019年末3.8%的水平。今年基建投资增速明显弱于市场预期,应主要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抑制:一是基建资金投入偏慢。无论是预算内财政支出还是专项债发行,今年的实施进度均明显后置,普遍晚于往年水平,叠加城投债发行规模收缩以及土地出让遇冷,基建资金来源并不充裕。下半年专项债发行速度加快,但是由于缺乏合适的项目对接,导致未能转化为实物工作量;二是地方政府意愿不足。今年为推进带有攻坚性质的改革,政府工作报告将年度增长目标设置为“6%以上”,完成这一目标压力并不大,这导致地方政府通过扩大基建投资稳增长的意愿相对不足。
再来看房地产开发投资。今年前11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6.0%,低于2019年末9.9%的水平。无论是同比增速还是两年平均增速,均呈现连续放缓态势。其中,调控升级是房地产市场降温的直接原因。今年以来,房企融资“三道红线”、银行集中度管理“两个上限”,以及地方政府土地出让“两个集中”的长效调控机制成型,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按揭贷款额度收紧和放款时间延长加大了地产销售压力,叠加融资渠道受限,部分房企开发到位资金增速下滑,进而导致拿地和新开工意愿不足。由于房价持续下行,部分地方政府公布了限跌令,房企无法通过降价来加快回款,施工和竣工进度也开始下滑。种种因素的叠加,使一些房企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9月以来政策开始纠偏,银行按揭贷款发放进度加快,但尚未扭转市场降温势头。
最后看制造业投资。今年前11月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长4.3%,高于2019年末3.1%的水平,在内需的四大动力中表现最好。支撑制造业投资持续恢复的因素包括:一是制造业企业盈利处于高位。前11月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6%,高于疫情之前5.3%左右的水平,企业中长期资本开支意愿仍然较强。二是产能利用率上升较快。三季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小幅回落至77.3%,但仍高于疫前水平。三是政策加大支持力度。2021年前三季度,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37.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39.7%,远高于11.9%的整体贷款增速。
可以看出,除了制造业投资之外,其他几项内需指标均表现为动能不足,尚未回归到疫情之前的增长水平上。如何扩大内需,既要通过需求侧的相关政策来扭转下行态势,也要通过供给侧的改革来营造适宜的环境。
需求侧发力扭转内需指标下行态势
从需求侧来看,扭转消费下行可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改善消费环境,包括推动线下服务业正常运营,继续培育和丰富线上消费场景。其次要做好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提“六稳”“六保”,盖因明年的就业压力可能会明显上升。一方面,新增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1076万人,比2021年增加167万人,毕业总人数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