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软硬联通"到"民心相通" 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正加速形成
时间:2021-12-21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编者按

粤港澳大湾区三地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之下建设湾区,这是没有国际先例的开创性、探索性事业。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过程中,被提及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融合”。融合里有大学问,城市要融合,产业要融合,文化要融合,民心更要融合。

要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民心相通,首先要加强民生融通。过去一年里,粤港澳各地在民生融通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资质互认、港澳药械通等,为大湾区内居民及企业跨境执业、就医、就学、居住、理财提供了更多便利,也拉近了粤港澳三地居民的“心距离”。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年多以来,大湾区日新月异。

继港珠澳大桥之后,粤港澳大湾区的又一个世界级跨海通道集群工程深中通道的施工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届时深圳到中山的车程将由2小时缩短至20分钟左右;“跨境理财通”、债券通“南向通”等金融开放措施相继落地;“港澳药械通”对接粤港澳相关监管机制,为临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药械,开辟入境新通道。

一系列的“硬联通”“软联通”措施,也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的“民心相通”,越来越多的港澳人士前往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粤港澳三地的合作,早已由过去的产业分工演变到经济社会的全面深度融合发展,湾区居民密切交往,跨境求学、就业、居住,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正在加速形成。

“硬联通”和“软联通”今年2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其中提出,携手港澳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强化广深“双城”联动的核心引擎功能,促进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支撑形成组团式、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

尽管受到了疫情影响,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现代化交通体系不断完善,三地往来更加快捷,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过去一年里,大湾区的“硬联通”仍在持续推进。今年2月,澳门特区政府表示,将推动建设轻轨横琴线,推动澳门轻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11月,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罗湖区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计划将位于罗湖口岸的深圳火车站升级,引入“厦深高铁线”,与全国的高铁网连接,并预留位置,让香港的东铁线在该站与深圳地铁11号线接轨,以加快推动深港双城交通“通勤化”。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认为,大湾区作为协同创新共同体,港澳广深的大量科创成果需要周边城市来承接转化,后者也需要前者创新资源支援,从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产业链需多方共同完善,这都需要“硬联通”作为支撑。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也表示,交通“硬联通”的价值是复合性的,人流有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不成问题,“硬联通”将推动大湾区内部各类要素实现高效配置。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种法律制度,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营商环境,这也使得在“硬联通”之外,粤港澳三地的制度与规则衔接“软联通”至关重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在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接下来应最大限度加强机制对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港澳药械通”就是一项推进规则衔接、民生互通以及产业国际化的一举多得的重大尝试。

2020年9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委联合发布《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工作方案》,在大湾区内地9市开业的指定医疗机构使用临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以及使用临床急需、港澳公立医院已采购使用、具有临床应用先进性的医疗器械,由广东省政府批准。

今年1月,广东省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使用港澳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试点工作,8月,“港澳药械通”政策正式扩至大湾区内地9市,这一举措是大湾区医疗跨境合作的里程碑,既造福在内地的港澳人士,大湾区内地居民亦会受益。

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表示,大湾区要实现融合发展,需要打破一些行政壁垒。推动粤港澳规则机制衔接和对接,将是各方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工作目标。通过规则衔接,优势互补,提升要素跨境跨市流动,粤港澳三地的科技创新协同才会释放更大能力,最终实现湾区的“心联通”。

民心融合“心联通”与世界上其他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在于,因为长期的隔离导致了文化差异,三地年轻人之间也相对缺乏交流。

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表示,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在“硬联通”和“软联通”两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突破。不过,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心联通”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尤其是大湾区各个城市的年轻人,他们应该要进一步相互增进了解、理解和支持。

过去一年里,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心联通”,加强了解、沟通、交流方面,大湾区推出了一系列举措。

9月2日,由商务部、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中联办、澳门中联办指导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