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
房地产风向有变?
某些有心之士似乎从两则重要新闻中读出了不一样的意味。一则新闻是在近日召开的2021—2022中国经济年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表示,房地产是支柱产业,住房更是居民的消费。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表示,房地产业规模大、链条长、牵涉面广,在国民经济中,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中都占有相当高的份额,对于经济金融稳定和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系统性影响。
而另一则新闻则指向更为明显的个人房贷数据,12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官微发布11月个人住房贷款统计数据。11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1万亿元,当月增加4013亿元,较10月多增532亿元。这是央行连续第二个月单独公布个人房贷数据。
对此或许会有人认为,从多个部门的表态及实际举措来看,房地产行业从之前的严管阶段进入到政策全面放宽阶段,房地产市场大幅度回暖,各种资金通道将陆续打开,楼市将迎来新一轮市场资金供给和需求的量化宽松期,无论是部分债务高企的房企,还是资金链断裂的炒房者,都将获得解套机会。
然而,我们以为事实并非如此。央行此前决定于2021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将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但如同近年来历次降准一样,银行方新增资金服务主体主要瞄准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而非传统的信贷大户房企和购房者。
11月个人住房贷款增加,说明银行面对符合条件的购房者,在贷款发放流程上加快审核进度、提升下发效率,从而满足刚需一族购房或换房的合理需求。
不过也要指出,11月个人房贷增幅较大,不排除之前部分购房者申请房贷,但由于银行银根相对紧张、政策管理等因素,审核发放流程较长,目前进入审核通过、予以发放环节。不能简单将11月个人房贷数据变化,作为其发放门槛大幅度降低的信号。
此外,近日有消息称,深圳等城市部分银行开始下调房贷利率,目前首套房贷款利率最低可至4.95%,二套房贷利率最低可至5.25%,但媒体调查发现,仅有个别银行网点表示下调房贷利率,这属于银行根据经营需求以及自身资金面等情况,在央行所提供的个人贷款利率区间行使自主调节权限,并非大多数银行的选择。
从对以上现象的分析可以看出,房地产市场的相关政策总体方向并未大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再次被明确。对于住房需求,会议要求,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显然,中央关于房地产市场的指示精神总体并未改变,那就是房子不能再度成为暴利工具,租购并举,各地持续加大公共租赁类住房建设,多层次满足民众居住需求,仍然是目前房地产市场管理的主要手段。而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城施策精准发力,通过住建部等相关部门指导、各地适度推动政策优化,同样是基于房地产行业的平稳发展,不至陷入房价大涨大跌的硬着陆局面,也就起到了稳定购房者、售房者等各方预期、避免恐慌性抛售或抢购的非理性情绪。
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房地产市场包括房贷在内的政策调整不是全局性的,而是地方在合理范围内的微调,或者部分金融机构根据市场反馈进行资金合理分配,流动性资金主力不可能全面流向楼市,“经营贷”等曲线救市路径同样会被严查,获得相应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只是刚需而非投机需求,那些嚷嚷着“抄底入市”的说法也不过是试图释放错误信号,企图浑水摸鱼。
因此,面对“11月新增个人房贷超4000亿”这一数据,市场各方不能出现误读,更不可以此作为后续决策的唯一标准,否则就可能重蹈覆辙,企业因激进经营扩张而背负巨额债务,个人则陷入负资产困境。此类事件已经多次发生,可谓教训深刻。要继续守住“房住不炒”底线,不盲目跟风,不被炒作信息所左右,推动房地产领域回归以提供民众居住功能为主导的价值本位。一个更加良性、健康、保持长远平稳发展态势的房地产市场,方能确保各方根本利益,成为真正利国利民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