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2021年,只用了10分钟,编辑部就决定把“Hard”作为这一年的年度关键词。
我们发现,“Hard”这个英文单词的不同中文含义,可以对应几个重要的趋势或现象,而它们恰好反映出2021年中国(乃至全球)商业社会和日常生活的面貌。
首先是监管之强硬。2021年,互联网、房地产、教育、娱乐、游戏等行业都因为监管措施而发生巨变。此处,“Hard(硬)”是一个中性描述,用它来形容2021年政府机构对公司的监管,指代的是监管措施的力度和执行速度。
Hard的第二个指向是日常生活之不易。不必讳言,2021年,许多人的日常生活遭遇了比过去更多的挑战和困难。这一年的疫情、极端自然灾害、限电政策等,强烈且持续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Hard的第三层含义,指向商业社会的投资热点和发展方向。2021年,半导体、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这些技术上更硬核(hardcore)的行业成为今年的投资热点。五六年前,互联网创业火热的时候,这些行业相对冷清,这种热点的转变在宏观层面被称为“脱虚向实”。面对部分市场对中国的技术限制,核心技术本土化的速度正在加快。
基于这样的逻辑,我们制作了这本2021年终特辑。
在这本年终特辑中,我们回顾了这一年在城市、能源、科技、消费、教育、互联网等多个领域发生的重要事件。如果你在事件发生的当下还没来得及关注,现在,你还可以花个半天时间,梳理一下这些已经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商业事件。
另外,本期杂志也会带你跟进一些重要变化的后续,比如7月郑州的暴雨,以及9月的大范围限电,前者让不少人开始重新思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居民的公共意识,后者持续影响了制造业和很多普通人的生活,也和电价市场化改革息息相关。这也是我们回顾过去的意义之一,不仅关注一个热点事件的当下,也持续观察它所带来的后续影响。
最后,这本杂志的视觉设计本身就很精美。除了颇有视觉冲击力的红黑色封面,我们也在内页中插入了多个精美的图表,帮助你梳理这充满变化的一年的脉络。
我们把这本2021年终特辑分享给你,它一定值得你阅读和收藏。
对谈
——公众感觉最糟糕的时候,情况已经开始好转了
现实中的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影响直接且深入。它绝非传统经济学教科书中“置身事外”的自由市场旁观者,而是直接参与其中,以经济主体之一的身份参与做大蛋糕。
想要理解政府、政策、经济、企业与民生之间的关系并不容易。新闻很多,话题很多,有价值的想法往往却很少。这可能是《置身事内》这本“通俗读物”能在出版两个月后就成为畅销书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本书介绍了近30年来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但比起公众所熟知的“宏观调控”“两只手”等概念,作者更重视用清晰易懂的解释,以及大量实际案例,把抽象的政府和经济变成“让人看得进去”的东西。
《置身事内》的作者是兰小欢,他在复旦大学教经济学,也做过产业咨询。在悲观气氛尚未完全消退的2021年年末,我们采访了兰小欢,听听他对与这一年,以及中国经济的想法。
科技
——迎接“硬科技”
2021年,中国政府对互联网、在线教育、娱乐和房地产等行业的监管范围之大,行动速度之快,显示出政府校正市场发展方向的决心和急迫性。
“脱虚向实”这个口号其实已在市场上出现良久,它并不是表面意义上的打压虚拟经济、推崇实体经济,而是试图让被流量和资本裹挟的所谓技术产业,将重点转向那些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拥有极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的“硬科技”。后者的概念当然也不是字面意义上的硬件产业,而是相对于商业模式创新的技术创新。
资本流向立竿见影地反映了政府意志的变化。今年以来,市值涨幅最大的中国公司已不再是互联网企业。在《巴伦周刊》发布的“2021中国公司市值增长50强”中,与生物技术相关的企业有8家,与芯片相关的企业有7家,与新能源相关的则有3家。
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国技术市场面临的“后发劣势”问题,和这一情况的成因,以及这时政府主动干预的意义所在。
城市
——暴雨过后的郑州:恢复、失落与成长中的公共意识
——2021年冬,满洲里的街头没有俄罗斯人
两篇聚焦城市的文章。第一篇关于郑州,在“7.20”特大暴雨灾害发生时,我们迅速做了一组报道,试图还原灾害发生的72小时里,生活在郑州的普通人如何脱困。而这一篇,主要跟踪这场暴雨对这座城市的后续影响,包括对城市硬件设施、市民日常生活状态、保险行业方面的影响等等。
第二篇写满洲里,这个小城市以边境旅游和进出口为经济支柱。我们采访了这里的物流公司、旅行社、旅游管理公司,看看这座城市如何被疫情影响,又如何适应疫情这种变化。
能源
——限电“涟漪”
今年9月,当部分地区的居民楼电梯突然停摆、道路上红绿灯不亮时,限电成为社交网络上的焦点。
但限电的波及范围远比人们看到的更广,持续时间也更长。去年12月,国家电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就曾发布通知:湖南省电力、电量供应将可能出现较大缺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