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粤港澳大湾区无疑承担着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探新路的重任。
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发展关键期,各领域各层次的改革创新不断破局。在本次系列报道中,我们将聚焦产业互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维度,深入阐述粤港澳大湾区一年来的创新发展格局与生动案例。(于晓娜)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期。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驱动加速向创新驱动转型,粤港澳大湾区再次走在新一轮改革的前沿——在继续作为全球出口贸易枢纽的同时,逐步转型为新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从昔日的“世界工厂”,正在蜕变升级为“中国硅谷”。
其间,大湾区内城市合作、产业互通正在变得愈发紧密,产业集群呈现出跨城市的特点,科学、技术、生产在不同的城市间实现一体化整合,形成了以香港、深圳和广州为联动核心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粤港澳大湾区内经济融合的加速,国际科创中心已合力渐显,而这也将助力全国的产业链升级,进一步迈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
大湾区城市间加速“拆墙”传统上的珠三角九市,长期被划分为三个“门派”: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形成了三个城市组团。
在三个组团内部,产业互通早已深化。而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深化,“9+2”城市之间正在形成更加深刻的“破圈”“拆墙”之势,形成日益紧密融合、相互渗透的新型城市关系。
今年10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布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提出建设北部都会区,同日港府同步公布《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这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首份由香港特区政府编制,在空间观念及策略思维上跨越港深两地行政界线的策略和纲领。
广州、深圳两大核心城市的“牵手”同样引人注目。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充分发挥广州、深圳“双核联动、比翼双飞”作用,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同等力度支持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推动“双城”做优做强,共同打造全省发展核心引擎。
在一年前的广州深圳“双城联动”论坛上,广深相关部门签署了双城深化合作专项协议,涉及科技创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智能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设施、营商环境、自贸区七个领域。
广深的携手,也带动了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个组团之间的边界彻底被打破,尤其是珠江东西两岸的城市与产业,正在加速互通。
以深圳和珠海两大经济特区为例,2019年,腾讯和华为先后与珠海香洲区签约,后者收获了腾讯云启基地、华为在大湾区珠江西岸重要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中心。深圳独角兽企业碳云智能,也在2019年与珠海市政府签订了在生命科学及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合作协议。
今年6月底,短短的几天内,三家深圳企业相继宣布了投资佛山的计划——上市公司飞荣达与佛山市南海区签订合作协议,将在南海打造“飞荣达通信集成大湾区生产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0亿元;中集天达控股有限公司与南海区签订合作协议,计划建成后年产值35亿元左右;华润集团将在三龙湾南海片区打造一个“工业上楼”的纯产业载体——润慧科技园,投资额超过5亿元。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提高珠江西岸的开发水平,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未来,随着深中通道、深珠通道的建设,珠江东西两岸的产业互通必将愈发紧密。
重大产业集群“城市群化”作为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形态,产业集群建设已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制造业的竞争,也正在由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链间逐渐转为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系统间的竞争。
2019年,工信部启动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经过两年两轮选拔,今年,最终入围的25个决赛优胜者名单公示,涉及集成电路、生物制药、软件信息、物联网、纳米新材、数字安防、新型碳材料、工程机械等多个产业领域。
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有6个产业集群入选,并且,其中4个有着鲜明的“城市群”特征——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由广佛惠三市构成、智能装备集群由广深佛莞四市构成、高端医疗器械集群则由深广两市构成。
在分析人士看来,邻近的城市之间,往往存在产业同构、具备协同发展的基础,并且,一个产业集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也会有自身的独特定位与功能,有的集群产业链较长,包括上游研发、中游制造、下游应用服务等,因此呈现跨城市、跨区域合作特点。
今年8月,广东印发《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继续聚焦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吴东文介绍,“十四五”时期,广东将进一步巩固提升制造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支柱地位,着力推动产业由集聚化发展向集群化发展转变。
在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过程中,大湾区城市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