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区域协同和高质量发展这个话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第五次会议上强调,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道路,落实主体功能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随着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区域一体化,尤其发达地区的融合聚集发展对周边地区起到的引领作用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是从全球范围看,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从地区来看,经济的转型、创新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群和城市圈的建设。从国内来看,城市群的发展正在成为引领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从全球来看,最富有的15座城市拥有的财富相当于全球财富总和的11%。
全球财富拥有量最高的15座城市
二是从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一体化迈向高层次高质量一体化,需要全面覆盖经济一体化、科技创新一体化、社会发展与政府治理一体化、体制机制一体化、交通设施一体化、生态文明一体化和民生幸福一体化等各个领域和环节,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闭环的、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体化发展战略格局。
从全球和国际视野看区域一体化发展
下面,我们从全球和国际视野来展开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论述。
首先,我们看到,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国内外都市圈整体的竞争日益激烈,城市由过去零星分散的、有如孤岛和同心圆的、单中心的中小城市,形成了网络化和多中心的大城市群。比较有典型意义的就是东京都市圈、纽约都市圈和旧金山湾区,它们的科技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形成了全球最著名的城市圈。
全球经济综合竞争力相近的城市连片分布,凸显了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性。从2020年全球城市竞争力排行榜前20强来看,美国占到6席,德国占到5席,中国有3席。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到这些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打分。
2020年全球城市竞争力排行榜前20强
具体来看,东京湾区是产业湾区的典范,它建立在首都功能向外扩散的基础之上,是典型的首都经济特征。整个东京湾产业得益于东京作为首都的高等院校资源,进而持续推进了产学研的一体化。湾区的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又反过来促进了以东京为核心的首都经济圈的产业发展、贸易发展和整个商业功能的不断拓展。
纽约湾区是金融湾区的榜样,它建立在纽约这个金融中心向外辐射的基础上,是典型的金融湾区特征。曼哈顿华尔街是世界最著名、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2900多家世界金融、证券、期货、保险、外贸机构的总部都设在华尔街,真正扮演着金融湾区核心龙头的角色,并将这个优势充分进行了辐射。
旧金山湾区则是科技湾区样板。旧金山湾区并不存在典型的中心城市,湾区内部知名公司与顶级大学,譬如苹果、谷歌、Facebook、英特尔、思科、特斯拉、斯坦福等,都不位于旧金山市。但年轻人的奋发突破,推动了一批创新性、成长性极强的头部企业的诞生,在斯坦福周边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集聚区——硅谷。硅谷是旧金山湾区的真正核心所在,整个硅谷被一条“轴线”——著名的101公路贯穿。
国内发展新格局与区域一体化
接下来,我们来看国内发展新格局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紧密相连的战略需求。
区域一体化是中国经济经历数十年的高速发展开始向高质量发展提出的重要命题。我们常常说80年代看广东、看深圳,90年代看上海、看浦东,如今,就要看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重要的战略发展区域。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推动形成以区域化、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格局,包括以区域化、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投资,以区域化、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集聚,以区域化、一体化发展的城市集群等。
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至关重要。而如何实施新一轮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可能成为政策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国际双雁阵模式正在共同促进双循环的发展格局。
国内雁阵以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为“领头雁”,中三角、西三角是第二梯队;而全国其他区域则是第三梯队。这样的区域化战略布局,使中国经济形成了一个梯度有序的发展格局。
东亚地区的国际雁阵以中日韩澳为领头雁,以东盟较为发达成员国为第二梯队,以东盟欠发达成员国为第三梯队,形成了中国和东南亚以及亚太地区协同发展的格局。
新的国内雁阵模式使得中国经济不仅能够深度挖掘内部统一大市场的潜力,还能够更好地开展与其他国家、区域的深度合作,助力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构建。全球产业链演进会出现区域化与本地化的新趋势,中国需增强在国际雁阵中的龙头与枢纽作用。
而五大城市群已“箭在弦上”,助力高质量发展。首先是长三角地区,它作为龙头,综合实力最强,发展最均衡,占据了全国24%的GDP。其次是京津冀,将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以及人才资源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再次是粤港澳,主要依靠金融优势以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