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去年的工作和最新宏观形势?
成绩讲透。会议对过去一年的工作作了较高评价,“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我们在经济发展、疫情防控、供应链韧性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较高评价非常可观。
困难讲够。会议当前面临的困难有了充分估计,“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表明中央对困难估计实事求是,今年以来的供给侧供应链中断,需求端出现过快下滑等等,困难在加大。在我国,“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认识到困难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一半。中央对困难估计的越充分,则意味着明年的“风险”就越小。
坚定信心。困难任何时候是都存在的,讲困难不是开脱责任,而是解决问题。越是困难情况下,越要有信心,而我们完全有自信的基础:“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多边主义,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明年工作总基调:稳字当头,重提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全党经济规律认识更深刻:
1)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2)高质量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质”的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3)稳中求进;
4)系统观念;
规律发展中,特别提到“经济建设为中心”、“量的合理增长”,是对当前的一种“把质量和速度对立起来”、“把改革和增长对立起来”的错误潮流的一种纠偏。这些年来,社会上形成一种“以淡化增速为勇气”的不良倾向,认为经济增速慢是“质量高的表现”,是“担当的表现”。一些学者揣摩迎合社会潮流,不断调低未来十年的“潜在增速”至3%-4%,给经济下台阶找理由,极大扰乱了社会预期。我们不过度追求增长,但并不意味着增长不重要了,实际上经济建设仍是中心,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民族的复兴没有一定增速是办不到的。中央这次定调,就是对这种愈演愈烈的预期的一次纠偏。
今年对“稳”的要求更高,提出了新要求。虽然每年都很重要,但明年20大,基本是政治生活中最大的事情。因此,对经济稳定提出了新要求,有了新表述:“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某种程度上说,明年政府日程上,经济稳定(主要是避免经济过快下滑和出现系统性风险事件),比改革更重要,进的前提是“稳”。并且给了授权:“发力适当靠前”。
宏观政策:稳健有效,加强协调,但并无大水漫灌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近几年,我国一直奉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或多或少存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不积极”的问题,基建投资增速一直上不去,或许与地方政府去杠杆、财政收入困难有关。与往年相比,今年强调保证强度、加快进度,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投资,都是比较积极的表述;同时,强调遏制新增地方政府债务,表明不搞“大水漫灌”,不要对积极的“力度”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今年货币政策仍趋向稳健,表明了中央定力。今年特别提及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联动的问题,之前市场上出现的”宽财政、紧货币”等分裂的政策建议,浪费了宝贵的政策空间。今年财政货币配合问题在美欧央行讨论的非常热(MMT?),也给了我们不少启发。
特别指出的是,今年对货币政策表述极短,仅57个字,聚焦在大方向上,没有对具体工作进行阐述;作为对比,去年货币政策表述多达149个字,对社融、汇率、利率、资本市场均有提及。
今年整体把“宏观政策”放在一系列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区域政策和改革开放政策)系列中去写,淡化了对宏观政策的倚重,表明我国经济政策作为一个体系,更加完备。
种种迹象表明,今年我们会在稳增长的决心上很大,但目标不会定的很高,而是追求“合理”增速,按照这个逻辑,明年经济增长目标或许在5%-5.5%之间,不允许低于5%,但也不会追求不切实际的过高增长。放水较克制下,春季行情不建议入戏太深。
房地产:未删“房住不炒”,鼓励合理需求、健康发展
会议指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