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余年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年以来的极速腾飞,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已经根本改变,中国产业政策、中国经济目标相应需要及时从单纯“赶超”转向兼顾“防范被赶超”,中国经济产业发展思维方式需要从直线发展思维方式转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思维方式,推动中国工业螺旋升级。发达国家“去工业化”最终造成虚拟经济泡沫不断膨胀和“反全球化”浪潮的前车之鉴,中国所处国际环境的巨变,都在进一步加剧这一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入世二十年,中国国际经济地位根本改变
毫无疑问,不用说与新中国成立之初、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就是与入世前夕相比,中国在全球经济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
就与入世关系最直接最紧密的货物贸易而言,入世前夕的2001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总值2662亿美元,占当年全球货物贸易出口总值的4.3%,全球排名第六,落后于美国(7308亿美元,11.9%)、德国(5708亿美元,9.3%)、日本(4035亿美元,6.6%)、法国(3218亿美元,5.2%)和英国(2731亿美元,4.4%)。到2009年,中国就超越德国,登顶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出口大国。到2020年,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导致全球货物贸易萎缩8%、商业性服务贸易萎缩21%、外加美国对华贸易摩擦的情况下,中国全年货物贸易出口额仍然增长至25904亿美元,占全球货物贸易出口总值(170700亿美元)的15.2%,美、德、日占比分别为8.4%、8.1%和3.8%。今年1~11月,中国货物贸易出口30265亿美元,同比增长31.1%,在全球主要经济贸易大国中继续一骑绝尘。
就工业和国内生产总值(GDP)而言,2001~2020年间,以现价计算,中国工业增加值从43854亿元增长至313071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上升至26.6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近30%,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从84152亿元上升至1083658亿元;GDP规模从110863亿元上升至1015986亿元,自2010年以来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且赶超美国之势日益显著。
从更长时间跨度上考察,我们可以看到,2015年以来,中国在全球货物贸易出口市场所占份额已接近1950年代初美国在其实力鼎盛时期的和平年代所能达到的高峰,这一事实更充分地显示了中国经济贸易地位的根本改变。1948年,美国占全球货物贸易出口市场份额高达21.6%,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欧、日本工业生产和出口尚未从毁灭性的战争破坏中恢复过来。到1953年,欧洲、日本等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开始走上经济增长快车道,美国占全球货物贸易出口市场份额便下降近1/3到14.6%,随后多年稳定在此水平。1963年,美国所占份额是14.3%,1973年为12.2%,1983年为11.2%,1993年为12.6%,2003年为9.8%,2015年为9.4%(因剔除数额巨大的再出口而与上一段数据略有出入)。中国2015年提升至14.2%,亦即美国在其实力鼎盛时期的和平年代所能占有的最高份额。其后数年,中国在全球货物贸易出口市场所占份额继续保持在14%上下。
时移世易,中国经济目标从“赶超”转向兼顾“防范被赶超”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开放环境下,以产业发展政策为代表的一国经济政策,很大程度上是依据本国在国际经济政治体系中的地位而制定的,目的在于改善本国在国际经济政治体系中的处境。这就要求一国既要保证经济政策有足够稳定性而不可高频率更改其基本导向,又要在经济社会基本面发生重大变化时及时调整。在中国经济的成功发展历程中,诸如此类的政策及时调整和螺旋升级屡见不鲜。
改革开放后中国刚开始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时,面对基础设施落后、熟悉掌握国际市场规则的人才短缺、外部市场对中国了解和信任不足等严重短板,大力度财税优惠是中国当时用以降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不确定性、提高预期收益的必要工具,有效吸引了外商直接投资涌入中国,中国在较短时间内便从外商直接投资近乎空白跃居全世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到本世纪初,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投资者公认的投资热土,连续多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直逼世界最高,无须额外财税优惠,外商对华投资的不确定性也已经够低,预期收益够高,而外商投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在国内造成的市场扭曲等负面影响已经相当明显且日益上升;此时,中国转而实施企业所得税、外资企业所得税“两税合一”改革,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外商直接投资也仍然持续扶摇直上。
2018年3月中美贸易摩擦之后,中国加大力度稳定外资预期和流入。2018年7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六稳”方针,包括“稳外贸”“稳外资”;2020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提出“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六保”。2020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的意见》,提出15项稳外贸稳外资政策措施。从表面上看,当前的“稳外资”与本世纪初之前的大力招商引资有相似之处,但这是在更高层次上开展的招商引资,不是“两税合一”之前依赖给予外资身份超国民待遇来招商引资,体现出了外资政策的螺旋升级。
与此相似,在入世20年后的今天,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