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规模,但缺乏创新理论
今天我想讲中国商业创新的问题,因为我长期研究三个问题——商业文明、企业家精神和中国式的创新。
如果我们从规模看,中国确实已经有很多企业成为了世界第一。
今年Fortune500,中国大陆加上中国台湾、香港,共有143家企业入选。美国有122家,美国历史上榜最多的时候是1999年,高达199家,现在少了三分之一以上。
1995年,Fortune500榜单发布时,中国只有3家公司,现已有143家,可以看到我们的成长。在这143家企业中,如果不算中国台湾,仅算“内地+香港”的企业,有135家。
这135家企业里,各级国有企业占95家。换言之,中国大陆70%的上榜企业都是国企,包括央企、地方国企、财政部所属金融类企业等。很多央企通过行政性合并,规模越来越大。上榜的民营企业现在有30多家,有的上去了,之后又掉了下来。
仅仅是为了做大而做大的企业,通常都不长久。而坚守自己的初心、不断进行创新的企业,往往走得都比较持久。
说到创新,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量,今天在很多产业类别里的规模都是全球第一。
可是,从全世界来说,有哪些是属于中国的创新理论?我觉得寥寥无几。
我感觉,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研究,一是曾鸣教授在2008年前后提出的“成本创新”,其核心是说中国企业用低成本方式创新,用创新的方法降低成本。
2015年前后,牛津大学傅晓岚教授基于华为等公司在欧洲的创新实践,写过一本《中国创新之路》。
由于我们没有客观地讲好自己的故事,大家一想到中国企业还都是血汗工厂、都是拷贝、都是破坏环境。如同当年日本东芝讲中国家电企业一样,说中国的企业都是一帮水果贩子,市场需要什么水果,他们就包装什么水果,他们不去种水果,更不去种优质水果。
再来看人类的发明创造史,看看我们今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商业文明过程中的各种发明创造,如电话,手机,互联网,电灯,电视机,微波炉,空调,冰箱,集成电路,芯片,操作系统,计算机语言,汽车,飞机,液体火箭,塑料,尼龙,不粘锅,发电机等等,几乎每个行业,如果你去看20世纪人类发明史,都没有来自中国的发明创造。
到了今天,我们已经是世界工厂了,我们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28%左右。我们在2010年变成世界第一,那时的比重是19.8%,经过十年,我们又提升了9个百分点。
但是我们的短板依然突出。去年一年,我们芯片进口达3800亿美元,比“石油+铁矿石”的总和还要多。按人民币计价,我们去年芯片进口了2.4万亿元,石油进口了1.2万亿元。
我们关键的生产设备、核心基础零部件、材料、软件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
所以,前工信部部长苗圩先生曾经说,中国的制造还在第三梯队,他认为美国最高,中间是日本、德国等,中国在第三梯队。
很多人认为苗圩的说法是长别人志气,灭自家威风。今年两会期间,我写了一篇文章,通过研究来证明苗圩当年的结论是有扎实依据的。
中国工程院从2015年起每年发布“制造强国发展指数”。该报告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权威机构的统计,有一套制造强国评价指标体系。
衡量制造强国的4个一级指标分别是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在权重设计中,规模不到20%,换句话说,“大”的作用不到20%,而“强”(包括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的占比超过80%。所以在规模权重比较低的情况下,对中国制造的整体评价就下来了。
今年,Interbrand刚刚发布的全球100个最具影响品牌榜单中,我们只有一个品牌——华为。两年前有两个,另一家是联想。
这两天有一个刷屏的视频大家可能看到了,因为特斯拉市值过了一万亿美元,有好事者找出2014年马斯克和联想集团CEO在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中的一段视频。马斯克说特斯拉当时的销量是3万辆,联想集团CEO说联想每年有1.15亿台,包括多少PC、手机、平板等。
这说明了什么呢?认知不同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联想集团在香港上市,现在市值是一千亿港币,特斯拉已过了一万亿美元。
刚才很多朋友讲到领导力,从领导力的角度看,一个是认知,另一个是组织。
Interbrand评价中,为什么中国入榜企业这么少?因为它有一个前提要求,要求在母国市场以外的销售额和利润,不同年份有不同的要求,但大体上要在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如果说你在国际市场没有影响力,不可能进入全球globalbrand。
中国企业果真与创新无缘吗?
虽然我指出了中国存在的问题,但中国企业是否跟创新无缘呢?我认为,当下中国产业界正在发生的变化丝毫不亚于当年英国的工业革命,也不亚于美国、德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
中国正在发生不逊色于他们的新的工业革命,而且我们新的工业革命是把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市场化、国际化融合在一起,同步发生,正在我们面前展现。
这是我作为一个研究者的特别兴奋之处。就像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有一次和我讲,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在于:
好比你在一条马路上走,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