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的镜像--2022年国内宏观经济展望
时间:2021-12-15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经济增长回归潜在路径

今年GDP增速前高后低,下半年增长下行的速度偏快。经济各分项复苏节奏的错位逐渐加深,地产在去年的高增长后今年高斜率下行,消费全年恢复较慢,出口构成了经济的主要支撑。

上半年经济复苏的形势、海外经济政策环境也相对友好,一季度增速18.3%,二季度增速7.9%,复合增速也分别达到5.0%和5.5%。2月和3月虽然也有疫情反弹、就地过年的短期事件干扰,但政策层面在430等会议上对经济的定调也较乐观,央行一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同样表示经济稳定恢复,稳中向好。

下半年经济下行的压力加速显现,8月和9月相继发生了河南洪涝灾害、疫情接连复发扩散。发改委8月发布《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后,地方限产限电的力度增加,PPI逐渐加速上涨,生产端的受限引起了非典型滞胀格局。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三季度的增速滑落至4.9%,消费的9月增速降至接近0%,地产的下行速度也在加快,伴随着全球能源紧张引起的海外能源价格上涨,全球的政策环境开始转向收紧预期,市场的悲观预期浓厚。

从对GDP的贡献看,在猪肉生产放量增长的带动下,第一产业的增速及贡献已超过疫情前的水平,第二产业在限产的作用下三季度开始下滑,第三产业依然是缺口最大的板块,建筑业和地产业的GDP增速在3季度同时步转为负增长,降为-1.8%和-1.6%。到10月份后,政策层面对限产有所松动,煤炭的生产和库存提升,生产有一定回暖,稳增长的政策力度在增长,但整体的下行趋势仍在继续。

展望2022年,明年经济动能可能出现轮换,内需修复,外需回落。从增长方向看,上行或者有上行空间的是消费、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消费随着下游价格的回升逐步修复,制造业受益于今年的高盈利增速,基建随着财政支出的提前,增速较今年预计会提升。下行的主要是出口、地产。明年地产下行的趋势和压力短期内仍会延续,出口虽然依旧有较高的韧性和绝对增速,出口份额回落已成为概率较大的事件。

此外,明年稳增长的需求、必要性及政策手段将会增加。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明年的经济基调的定位偏重于“稳”。当前经济供需两侧均面临着较大压力,供给端存在着较高PPI,工业生产下行,碳中和碳达峰政策的长期约束;需求端存在着消费复苏乏力,受到疫情、收入等因素的限制,出口面临转弱的走势,地产预期则大幅下滑,各个环节均存在较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预期。

而伴随明年稳增长政策力度的提升,国内经济也将开启新一轮周期,从政策轮转来看,国内的政策节奏远远领先于海外发达经济体。与去年疫情发生后的自底部爬升周期相比,明年将会是一轮小周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长期逻辑与短期矛盾之间做了更加长效化的安排,核心安排也是围绕这两点展开,正视短期矛盾,“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坚持长期逻辑,共同富裕、碳减排、房住不炒等问题的长效化机制安排将会形成。预计明年的增速区间在5.0%-5.6%,增长节奏上前低后高,主要的增长压力集中在上半年。

消费低速修复

2021年,消费的复苏从年初寄予厚望到持续低于市场预期,是修复最为缓慢的经济大类分项。这其中既有消费内生动力缺乏的因素,也有疫情管控、灾害冲击的干扰,尤其较为严格的疫情管理使得线下服务类消费的场景减少,居民出行区域缩小带来服务型、社交型消费的萎缩。

按时间划分,今年上半年消费增速略好于下半年,上半年的社零的复合增速在3%到6%之间,年中之后,消费的走弱更加明显,复合增速处于1.5%到4%左右的较低水平。回顾全年,意外扰动事件几乎不曾间断,上半年的主要干扰事件是1月份全国疫情反弹——全月新增病例达到2493例,是2020年3月份以来的最高值,以及2月份春节期间各地鼓励就地过年的政策,使得1月的社零环比负增长,2月的餐饮消费同样负增长。到了三季度,消费增速下行到全年的低点,尤其是8月份全国多地的零散式疫情、洪涝灾害等事件削弱了外出就餐需求,餐饮消费复合增速再次降为负增长。这之后,随着通胀的向下传导,消费(必选消费相对更加显著)复苏的迹象开始逐渐显现,历年消费的季节性特征也是年末较高。

从具体的消费项目看,当前消费修复缓慢的主要拖累项目是地产后周期的家具、家电等消费,以及与出行社交相关程度较大的餐饮、服务类消费。今年地产下行偏快,导致了后地产周期消费的弱势。服务消费受到疫情的直接影响,网购消费增速更高。

总结起来,疫情以来消费受抑制的因素是多层次的。首先是疫情不断反复以及较为严格的动态清零管理政策。每轮疫情反弹都会对消费者的出行需求和线下的服务型消费构成冲击。年初的就地过年,年中全国各地多轮疫情反复,消费每次下跌背后都有疫情的身影,从旅客周转量数据看,1月和8月的疫情的反弹都对出行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冲击,8月的旅客周转量相比7月下降了约50%,导致了暑期旺季时期商品、餐饮消费的异常下跌。

其二,普通民众的工资收入恢复有限。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今年受到不同程度的外生冲击,蓝领工人、农民工、个体摊贩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