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仍然处于工业化持续较快推进阶段,这就意味着目前既不能比照发达国家的标准制定能源消耗指标,也不能为了减碳节能过度压缩“两高”产业的生产,否则就可能阻断产业链、供应链的内在联系,可能形成断点和堵点,抑制生产供给能力的充分释放。
由于企业和居民都是顺周期行为特点,市场形势不好,企业会谨慎投资,居民会谨慎消费。扩大内需必须充分发挥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作用;必须通过提振政府投资,带动企业投资,带动就业和居民消费。
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做好工作,国内大循环就会全面畅通,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就会充分释放,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就会极大巩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必将全面落实。
近期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笔者认为,这三重压力主要源于国内大循环还没有全面畅通。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从供给端看,受运动式减碳等问题影响,在产业链、供应链中居于重要位置的能源和大宗原材料的生产和供给受到影响,制约了循环的畅通;从需求端看,外需和内需恢复不同步,投资、消费等内需增长比较缓慢,且存在下行压力,从而制约了经济增长潜力的释放。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做好工作,国内大循环就会全面畅通,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就会充分释放,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就会极大巩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必将全面落实。
必须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实现国内大循环的畅通
2021年1季度至3季度,中国季度GDP增长率(同比)分别为18.3%、7.9%、4.9%;以2019年为基期的两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5.5%、4.9%。从10月至11月份已发布数据看,经济有趋稳迹象,但中国经济正面临新的下行压力,尚需进一步观察。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核心是要在极其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坚持抓牢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坚持谋划好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全党都要聚精会神贯彻执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社会再生产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过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再生产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分析,认为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这个循环过程,可以从生产角度展开,可以从商品角度展开,也可以从货币角度展开。一旦循环出现堵点和不畅,从各个角度都可以观察到问题。
从宏观角度看,社会再生产的周期运动,也表现为供给与需求在总量方面的相互适应和相互决定的过程。具体来看,生产与流通形成供给;分配和消费、投资的愿望形成需求。供给与需求通过交换建立联系,形成相互适应、相互决定的关系。因此,必须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全面实现国内大循环的畅通。
必须保证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动态畅通
中国已形成了强大的生产供给能力: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有比较充分的要素供给保障,包括近9亿劳动年龄人口,2.18亿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口,7000多万高中及以上学校的在校生,2.9亿左右的农民工;充沛的资金供给和活跃的市场技术创新活动。因此,中国经济具有强大增长能力,潜在经济增长率仍然在8%以上。
充分释放生产和供给潜能,必须保证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动态畅通。中国当前仍然处于工业化持续较快推进阶段,从产业结构特征看,重化工业、重加工业等制造业,在工业中仍然占有较大比重。这就意味着目前既不能比照以服务业为主的发达国家的标准,制定能源消耗指标,也不能为了减碳节能过度压缩“两高”(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生产,否则就可能阻断产业链、供应链的内在联系,可能形成断点和堵点,抑制生产供给能力的充分释放。因此,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我们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切实协调好减碳与畅通国内大循环、充分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的关系。
必须牢牢把握住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
在需求方面,中国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和14亿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并且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相联系。中国也有巨大的投资需求。要充分发挥好内需的巨大潜能,通过提振需求促进生产和供给能力充分释放,拉动经济回升向好,尽快回归合理区间。
要看到,制约国内大循环全面畅通的关键问题之一是需求不足。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中国的外贸出口增速自2010年后总体持续下降;受城镇化推进不平衡等问题的制约,国内投资增速自2010年后也持续下行;受出口、投资需求制约,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