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部署2022年重点任务: 适度超前基建投资这些领域
时间:2021-12-15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12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消息显示,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日前在京召开,研究部署2022年发展改革重点任务。

会议指出,对于明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着力稳住经济大盘。经济总量较大、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要主动带头、发挥好全国经济“压舱石”作用,努力为全国经济发展多作贡献;经济总量相对较小、民生保障压力较大的地区,要兜牢民生底线,确保安全稳定。

会议还指出,明年经济运行将面临不少问题挑战,要直面问题及时协调解决,重点要善于抓住可能是稍纵即逝的机遇,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做到“精准”和“及时”。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会议强调,从做好发展改革工作角度看,要重点把握六个方面。

一是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在合理区间。

二是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着力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畅通经济循环上下更大功夫,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决打通各种“卡点”“堵点”,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三是更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大对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的精准支持,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实现转型升级。

四是更加注重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动力活力,深度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五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前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工作预案。

六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9.8%,全年有望实现8%左右的增长,超过年初6%以上的预期目标,也将高于世界其他绝大部分主要经济体。但是三季度当季GDP同比增长4.9%,经济增速面临加速下行的趋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肯定我国经济成绩的同时,也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实现较高增长的背后,出口替代效应拉动明显,国内消费和投资增长势头减弱,呈现需求收缩的迹象。在疫情反复、大宗商品高位运行、国际海运紧张、缺电、汽车缺芯等冲击下,企业面临生产要素短缺的问题,中小企业成本压力加大。在多重冲击下,加之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市场主体预期不稳。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近日表示,2022年中国中速增长平台的重心有所下移,大概下移1个百分点。从明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就在5%-5.5%,甚至在5%左右。明年经济增速可能是略高于5%。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考虑到明年宏观政策会加大力度,预计2022年经济增长5.5%。明年外需出现一些波动是大概率事件,要加大扩内需力度。欧美对中国的围堵,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的重视,未来可能会上升到更高的高度。未来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推动“十四五”规划真正落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表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打通供给、分配、需求之间的循环。在生产端,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大力发展国内供给不足的高技术产业、消费品产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特别是满足消费升级的文化旅游产业。在分配端,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适度提高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需求端,需要通过一些措施减轻居民消费的负担,稳定居民的消费率。当然,在扩大内需、强化国内市场作用的同时,也要强调扩大开放,要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提升扩大开放的能力。

确保能源、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会议强调,发展改革系统要有效扩大消费、促进投资,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保障好基本民生。同时,做好能源、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工作。

一是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做好煤炭、电力、天然气等供应保障。加强精细化用能管理,确保民生和公共用能需求,推动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重点行业企业有序实施改造升级,推动全社会加强节约用电用能。先立后破有序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积极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继续发挥传统能源特别是煤炭、煤电的调峰和兜底保供作用。

二是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机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推进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持续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持续推进种业振兴。坚持并落实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开展粮食全链条节约减损和反食品浪费行动。应对好潜在的粮食领域风险隐患。

三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着力破除产业链突出瓶颈制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充分挖掘国内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