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系统思考,拒绝低效勤奋
时间:2021-12-15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系统思考的原则:“六要六不要”

动态系统是非常微妙的,我们只有扩大时空范围、深入思考,才有可能辨识其整体运作的微妙特性。对此,“学习型组织之父”德内拉·梅多斯(DonellaMeadows)整理了与系统共舞的15条生存法则;当代最杰出的新管理大师之一彼得·圣吉(PeterM.Senge)整理了11条法则。

基于他们阐述的系统的微妙法则,我整理出了下列6项系统思考基本原则。

要有时间观念,明确来龙去脉,不要割裂历史与环境

在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相互连接及动态影响。对于动态性复杂系统,“因”与“果”在时间和空间上并不是紧密相连的。

因此,系统思考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要有时间观念,考虑到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不能只顾眼前或静止地看问题。

同时,梅多斯建议,在你想以任何方式去干预系统之前,先要观察它是如何运作的,从一些核心变量的历史数据与事实开始,跟上系统的节拍,了解系统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关联关系。

要有整体观念,不要局限于本位或片面

组织中常见的“本位主义”和根深蒂固的“局限思考”,其实是“反系统思考”的。因此,系统思考必须具有整体观念,超越本位利益或局部观点。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对于问题,人们倾向于“归罪于外”,即一旦出现问题,人们往往认为是由“别人”造成的。

为此,梅多斯建议,要扩大关切的范围,并善于换位思考,相信、尊重并分享信息。只有不扭曲、延迟或隐瞒信息,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完整,系统才能运作得更好。

要看到因果之间的互动,不要直线片段式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固执或机械地使用自己最了解的简易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正如约翰·斯特曼教授所言,人们的思维模式在处理动态系统方面存在天然的缺陷,因此这种显而易见的解往往不会奏效。在这方面,系统思考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当面对一个系统性问题时,你绝对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对于系统性问题,不能指望单一措施或速效方案,而是要看到关键因素及其之间的互动,把握关键。

对此,梅多斯指出,在设计系统时,要在决策及其结果之间建立反馈回路,让决策者直接、快速、强制性地看到其行动的后果,从而强化系统的“内在职责”。事实上,考虑的时间跨度越大,决策质量就会越高。

要深入分析系统结构,寻找“根本解”和“杠杆解”,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在一个系统之内,有些组成部分会比其他部分更为重要,因为它们对其他部分的控制能力更高,具有杠杆效应,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只要在正确的地方发生一个小小的改变,就可以引起持续而重大的改善。

当然,由于系统内部影响因素众多,而且其相互连接错综复杂或隐而不现,除非人们可以深入、透彻地了解系统潜在的结构,否则要找出“杠杆解”并不容易。圣吉认为,学习系统思考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找到“杠杆解”的概率,做到“鱼与熊掌兼得”。

要理解并善用“补偿性反馈”机制,不要忽略“副作用”

由于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系统内部具有特定的行为模式,因此如果人们缺乏系统思考智慧,一些对策不仅达不到改善的效果,反而会造成极其危险的“后遗症”,推动这些对策的努力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发生适得其反的“反效果”。

在原理上讲,系统的这种作用机制被称为“补偿性反馈”(compensatingfeedback),指的是外在的干预引起了系统的反应,但这种反应反过来抵消了干预所产生的作用,恰如圣吉所讲:愈用力推,系统反弹力量愈大;有时候,对策可能比问题更糟。

系统思考的一项基本法则是:必须理解并善用“补偿性反馈”机制,要随时考虑到并做好面对“副作用”的心理准备。

要注意并把握“时间延迟”,不要浅尝辄止或半途而废

那些不符合系统思考特性的干预措施,可能在短期之内实现了一些改善,但由于其引发了系统中的“补偿性反馈”或产生了一些“副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延迟,将导致问题更加恶化,即渐渐糟糕之前先渐好。为此,系统思考的一项基本法则是:千万不要忽视时间延迟,要理解并把握时间延迟对系统行为的影响。

如上所述,反馈回路中的时间延迟对系统行为有显著影响,梅多斯将其称为系统中的“杠杆点”之一。如果你想改造系统结构,改变时间延迟也是可行的选择之一。

如何养成系统思考的技能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学习并掌握系统思考的技能呢?

对于系统思考的学习,戴安娜·史密斯(DianaSmith)曾提出过一个三阶段的学习模式。

第一阶段,学习新的认知语言,让人们掌握新的知识、观念和系统思考的“新语言”。

第二阶段,实验新的行动法则,指的是人们随着第一阶段对新的认知语言的掌握,一些旧有的假设动摇了,人们可以实验一些新的行动法则,从中观察其产生的结果。

第三阶段,融会贯通新的价值观、假设和行为法则。此时,人们能够将新的行动法则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假设融会贯通。

由此可见,系统思考作为一种思维技能,仅仅是“知道”一些概念或原理肯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