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工作会议突出体现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既坚守了政策的大方向不动摇,又对执行中的问题进行了适度纠偏。从经济工作会议的政策导向看,2022年A股行业投资机会分两条线索:持续景气与困境反转。从篇幅来看,新能源(发电、输送、储能)仍然是明年政策的重点支持方向。
一、新能源与绿色低碳技术
经济工作会议用一整段篇幅描述了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一方面明确了要先立后破,另一方面也明确了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和能源转型。
(1)“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利好:新能源发电、特高压、储能、电网改造
新能源消纳能力仍有很大增长空间,弃风、弃光现象仍然存在,前三季度全国弃风电量约147.8亿千瓦时,弃风率3.1%;弃光电量约50.2亿千瓦时,弃光率2%。
新能源消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于三点:新能源资源和需求逆向分布,跨省区输电压力较大;光伏发电和风电存在比较大的波动性,大规模并网后给电力系统的调度运行带来了较大挑战;新能源高速发展与近年来用电增速不匹配。
参考国家能源局对“十四五”期间如何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的回应,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需要对症下药,针对输电压力要加快构建跨省、跨区的电力通道的建设,发挥大电网综合平衡的能力;针对调度压力要加快抽水蓄能、调风气电等灵活的电源建设,以及各类储能规模化的示范;针对供需压力要着力释放需求响应潜力,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和碳市场建设,进一步体现可再生能源生态环保价值。
因此,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的提法,利好特高压、储能、电网改造。同时打开了新能源的需求天花板,利好新能源发电。
(2)“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利好:新能源发电、绿色低碳技术、使用清洁能源的高耗能企业
“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是新提法,是考核机制的重大优化。
现行能耗考核机制中能源消费总量的算法是把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含用作原料的能源)乘以对应的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做折算,然后进行加总,其中电力的参考系数统一为0.1229千克标煤/千瓦时,没有区分背后的能源消费结构,也没有考核生产工艺和园区建筑是否使用了减碳设计和碳捕获技术。
在化石能源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且绿色低碳技术尚未广泛应用的前提下,能耗水平与碳排放水平直接挂钩、高度吻合,可以使用能源消费总量简单表征碳排放。但在双碳的背景下,清洁能源占比正在提升,绿色低碳技术正在推广,碳排放考核必须和能源消费脱钩,和碳消费挂钩,以此激发地方和企业能源转型的动力。
由于考核机制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会议同时提出“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这意味着,在碳排放“双控”出台之前,国家将推动碳排放市场建设,调整能耗双控机制,把不产生或少产生碳排放的项目挪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这将利好生产过程中更多使用清洁能源、绿色低碳技术的高能耗企业,也有利于清洁能源和减碳技术的下游需求。由于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带主要集中于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及东北西部,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新疆、黑龙江、甘肃四省,这些地区的高耗能企业可能更为受益。
(3)“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利好:节能改造、碳捕获利用封存(CCUS)
对于绿色低碳技术,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是狠抓攻关,说明技术尚不成熟,需要攻关突破。目前相对成熟的绿色低碳技术包括钢铁、建材、有色、炼油石化、煤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关键工艺流程的低碳化改造,企业和园区的循环经济改造、系统节能改造,建筑领域的低碳零碳建筑,以及交通领域的新能源车等。
还需要加快研发和储备的重大战略技术包括部分行业的零碳排放生产技术、储能技术、氢能等替代能源技术等,其中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绿色低碳技术攻关的典型代表。从2006年以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16个部门先后参与制定并发布20多项国家政策和发展规划,为CCUS技术的研发、示范、应用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国已投运或建设中的CCUS示范项目约40个,捕集能力300万吨/年,但多以石油、煤化工、电力行业小规模的捕集驱油示范为主,缺乏大规模的多种技术组合的全流程工业化示范,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传统能源
(1)“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要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利好:火力发电、煤炭采掘
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并把相关表述放在了关键位置,足以体现出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根据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的解读,初级产品包括农产品、能源品、矿产品等,是整个经济最为基础的部分,是事关全局的战略性问题,要高度重视我国初级产品进口依存度较高、有的还在上升的现状。
我国煤炭充足、廉价、稳定,对于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今年四季度煤炭的保供稳价政策频频出台且力度较大,12月公布的《2022年煤炭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