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伊称,供给创造需求(“萨伊定律”)。反之,供给不足也会消灭需求。全球价值链贸易曾经源源不断地为发达国家输送廉价的制成品,但新冠疫情扰乱了价值链分工,使得原材料和耐用品价格持续攀升,通胀卷土重来。2022年,供给侧仍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其对下游生产和终端消费的影响也将逐步显现,宏观经济运行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难点:
一、难以弥合的产出缺口
过去两年全球经济的运行在很多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2020年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严重、但时间最短的衰退;2021年又出现了最迅速的、但不均衡的(“K型”)复苏。原材料短缺导致PPI价格持续攀升,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的短缺限制了汽车等产业链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劳动力就业意愿的下降又增加了工资上涨的压力,缓和已久的通货膨胀问题卷土重来。截止到2021年4季度,主要经济体中只有中国和美国回到了潜在产出增长路径。产出收缩和价格上行并存的现象说明,供给侧负冲击主导了疫后经济的运行。
“短缺经济”的形成不仅有停工停产、供应链断裂和就业缺口等供给侧的原因,也与超大规模的需求侧救助政策有关,供给侧负冲击叠加需求侧正冲击产生了巨大的供求缺口,而均衡则取决于“短板”。那么,2022年这种结构性矛盾能否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缓解,就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相对运动。
有一定共识的是:(1)供给侧约束比预期更持久,在气候变暖和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石化能源供给可能是长期约束,这对于资源生产国和需求国有不同的含义;(2)来自政府部门的“外生需求”已经进入退出周期,而来自企业和居民部门的“内生需求”仍然受到疫情的干扰而呈现出偏弱的特征。两者在方向上均有助于缓解价格上涨的压力,但缺口收敛的速度会比较慢。
与2008-2009年大危机相比,2020-2021年大流行时期的工业生产和贸易都更富有弹性,但持续性却更弱。工业生产方面,大危机的恢复期为26个月[1](2008年4月到2011年6月),大流行为12个月(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表现迥异。大危机时期,前者花了108个月才回到危机前的水平,而后者仅用了12个月。由此可见,大危机时期工业生产复苏的主力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反观大流行期间,虽然新兴经济体也更富有弹性,但发达经济体则更为持续。2021年1季度以来,新兴经济体工业生产指数开始下行,并带动全球生产指数下行。
说明:分别取2008年1月和2019年1月的数值为100。
贸易方面,从贸易量上看,大危机的恢复期为43个月,大流行为14个月。但从持续性上看,前者直到大流行之前都在扩张,而后者仅持续了18个月。从商品贸易单位价值(即价格)指数上看,大流行期间涨价速度显然更快。发达经济体贸易量和单位价值指数的走势与全球较为一致,与大危机期间比较,大流行期间量的收敛速度更快。2021以来,进口和出口量指数都出现了停滞,但价格指数仍在上涨——进出口价格涨幅大致相同,量价缺口仍在扩张。新兴经济体进口和出口数量指数反弹的高点分别为107和113,均高于发达经济体,但目前已经进入下降区间。进出口价格指数仍在冲高,出口价格上涨更快。这是相对有利的因素。
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有两个重要的传导机制:政策自上而下的管制程度;和居民自下而上的风险厌恶程度。它们对生产和消费有不同的含义,而不同国家疫情后经济复苏的差异也来源于此[2]。在全球58个国家的总体样本中,新冠死亡人数对工业生产总值的负面影响有统计显著性,但系数很小。各国政府为限制病毒传播而采取的封锁措施的严格程度及其在边际上的变化对工业生产总值增长有着更重要的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市场国家有一定差异——在发达国家,新冠死亡人数、封锁限制程度和国际贸易都是显著的。在发展中国家,死亡人数的影响并不显著,封锁限制程度和全球贸易的影响更为显著(Kamin,Kearns,2021)。所以,在基准假设下,2022年疫情防控指数和疫情对生产活动的扰动将趋于下行。
居民风险厌恶程度对消费,尤其是对密切接触性的服务行业的消费有更为持续的影响。这是各国消费复苏显著滞后于生产的重要解释。微观调研数据显示,回答“总是”避免大型公共活动、长途旅行和公共交通的消费者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然很高。对密切接触活动的厌恶在各个经济体中都很普遍,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更为明显。2021年7月以来,各国风险厌恶系数的下降趋势出现停滞[3],这似乎表明,居民消费模式已经在适应新的环境。整体消费和服务业消费复苏最快的阶段都已经过去,未来密切接触性服务业的进展依赖于疫情边际好转的持续性。以复苏最强势的美国为例,截止到2021年3季度,居民消费支出已基本回归到趋势增长路径,其中,货物消费水平(包含耐用品和非耐用品)已高于趋势水平,服务消费仍在趋势水平以下。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仍低于疫情之前的水平。乐观的情形下,到2022年底,主要经济体的服务业(产出、消费和就业等)消费才能回到疫情之前的趋势水平。
所以,2022年仍是复苏之年,但速度将放缓。全球和各主要西方经济体的GDP等主要经济数据的增速还会下行,但仍高于疫情前的平均水平;欧盟、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