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2022年四条主线逻辑
时间:2021-12-13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一、“滞胀”还是“衰退”?一个广泛热议的“伪命题”

(一)“滞胀”还是“衰退”?传统框架的解析力在不断下降

眼下经济处于“滞涨”还是“衰退”阶段,是前期广泛热议的话题;此类观点,存在对传统周期框架及当下经济形势的误解。传统周期以需求驱动为主,经济呈现明显的周期波动,由于物价一般滞后需求2个季度左右,经济与政策周期变动时,增长与物价会呈现周期性交替,形成“复苏-过热-滞涨-衰退”等经济状态的周期往复。2011年以来,进入转型阶段,中国经济与政策的周期性规律越发弱化,尤其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经济主驱动力由需求主导转向供给端,传统框架解析力已大幅下降,“美林时钟”变成“电风扇”。

产业间的冷热不均、结构分化持续存在,也从侧面反映了传统框架解析力的下降。转型阶段,供给冲击影响更大,增长与物价间的周期往复规律被打破,产业间冰火两重天、行业内结构分化长期存在。以眼下的情景为例:上游产业普遍表现出传统意义类似“滞涨”的表征,究其原因在于供给受限而非需求,下游产业则表现出类似“衰退”的表征,主因国内终端需求偏弱;中游产业类似“复苏”的表征,并非内需主导,而是外需支撑。与传统经济周期下,内需主导的宏观运行逻辑大为不同,进而导致传统框架解析力的下降。

具体产业来看,上游高耗能行业主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产业逻辑,中游产业受益于全球经济“错位”下出口“替代效应”的支撑。近年来,钢铁、煤炭等上游高耗能行业,多次出现类似“滞胀”的现象,即产销量下降、价格上升,主要缘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产能供给收缩导致的“量跌价升”,2021年又叠加了全球“能源革命”背景下的供需冲击;电气机械、计算机电子等中游行业的高景气,受益于出口的持续高增长,与全球疫情“错位”下,“替代效应”支撑紧密相关;而国内消费需求拖累下,下游消费行业相对低迷。

(二)换个视角看经济:眼下正处于转型过程中的第三轮下台阶

换个视角看经济,眼下正处于转型阶段第三轮经济下台阶;三次下台阶,体现的恰是结构转型中的“动能切换”逻辑。进入转型阶段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三轮下台阶:2011-2015年,传统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趋势下移,拖累经济快速换挡;2018-2019年,地方债务“防风险”下,对第一个传统引擎形成实质约束,导致政府投资行为显著下台阶;2020年下半年以来的地产调控政策,对第二个传统引擎形成实质约束,经济效应2021年下半年加速显现。

经济第一轮下台阶,缘于重工业化结束后,传统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持续回落,带动经济增速快速换挡。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之后,工业化、城市化得以快速推进,进而带动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2011年之后,伴随重工业化时代的结束,我国工业化率开始出现趋势性回落。传统资本密集型行业生产大幅下降的同时,投资增速开始趋势性回落,拖累全社会投资增速下滑、经济增速快速换挡。这是转型以来第一轮下台阶,主要集中在2011-2015年前后完成。

经济第二轮下台阶发生在2018-2019年前后,与地方债务“防风险”下,第一个传统引擎形成实质约束,地方投资行为显著下台阶紧密相关。2015年底,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2016年以“防风险”、“去杠杆”为代表的部分政策逐步落地。2017年中,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首提债务“终身追责”;年底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做出“三大攻坚战”布局,首要任务就是“防风险”,而“防风险”的重心即为地方债务。在此背景下,基建投资由早期的20%左右的增速,快速降至2018年以来3%左右、甚至更低的增速。

当下,是中国经济的第三轮下台阶,与2020年下半年以来地产调控政策等,对第二个传统引擎的实质约束有关,必然带动相应链条经济活动的下台阶。2019年,政治局会议上明确表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2020年下半年开始,以三条红线、贷款集中度考核、土地集中供给为代表的新一轮调控政策出台。与过往不同的是,政策调控更加注重“长效机制”的构建,实际上起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期影响,属加快“动能切换”的一环。

二、阶段性的“失速”担忧,摸索式的寻找“新稳态”

(一)疫情反复下的新一轮换挡,“失速”担忧阶段性困扰

经济下台阶的过程中,底层逻辑是转型过程中的“动能切换”,阶段性存在下行超调的压力;诸如,地产链全面降温,对经济的拖累仍在加速显性化等。下半年以来,地产链加速降温,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速由年初20%以上降至9月的零以下,地产投资增速也由两位数增长降至3%左右。部分城市“因城施策”的松动,并非政策方向的转变,放松效果有限。同时,土地市场的快速降温,对地方综合财力、城投平台土地质押融资等杠杆行为的影响,开始显现。

疫情反复的背景下,居民收入增速、消费意愿持续低迷,拖累消费增速持续低预期,冬春季期间或进一步显现。疫情反复,对个体行为影响深远,不同群体中,尤以中低收入群体为甚。疫情期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迟迟未能修复到疫情前的水平,3季度甚至出现见顶回落的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